登录 | 注册
  • 乡镇信息

弥勒市巡检司镇:石榴产业织就民族团结绚丽华章

文章来源:弥勒市巡检司镇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5-10-16 浏览次数: 【 字号:

在彝、汉、回、傣等17个民族和谐共居的巡检司镇,3200余亩石榴园宛如一片充满希望的海洋,它不仅是带动民众致富的“钱袋子”,更是紧密连接各族群众心灵的“连心桥”。巡检司镇巧妙依托干热河谷的气候优势,以石榴产业为坚实纽带,将“千子如一”的美好石榴意象,生动转化为民族团结的鲜活实践,让那一颗颗酸甜的石榴果实,结出象征团结的“团结果”、带来丰收喜悦的“致富果”,精心织了一幅各民族携手共兴、共同富裕的绚丽华章。

一、党建引航“种”希望,筑牢团结坚实根基。党建,宛如石榴产业扎根生长的“主根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与支撑。巡检司镇以党支部为核心引领,积极推行“党员 + 技术员 + 农户”的结对帮扶模式。组织彝族、汉族党员骨干,精心组建“石榴种植先锋队”,他们如同辛勤的园丁,深入乌稠、高甸等村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将突尼斯软籽石榴、红如玉等优质品种的种植技巧,毫无保留地送到各族群众的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荣获“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的下高甸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牵头精心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墙”。文化墙上,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将石榴种植的生动场景与“石榴籽精神”巧妙融合,仿佛在诉说着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故事。与此同时,同步建设的“石榴籽文化广场”,更是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温馨场所,让“共种一棵石榴树,同筑团结一家亲”的深刻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深浸润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通过党员带头率先试种,村民们纷纷跟着学习种植,曾经的零散地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合成为一片片整齐划一的连片产业基地。在翻土、育苗、管护的每一个环节中,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密切协作,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在这一来一往的互动中不断拉近,感情愈发深厚。

二、产业串“珠”成金链,凝聚共富强大力量。“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双绑”机制,如同一条坚韧的金色链条,将石榴产业与各族群众紧密串联在一起。巡检司镇积极整合产业发展资金,精准投入龙头企业,同时配套建设先进的分拣包装车间,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支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吸纳了各族群众就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更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石榴园里,处处洋溢着各族群众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彝族农户凭借着对山地环境的熟悉,无私地传授着山地种植的宝贵经验;汉族农户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热情分享套种技术。不少地块采用了“石榴 + 花生 + 米辣”的立体种植模式,这种创新的种植方式,既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让各族群众在技艺的交流与共享中,进一步深化了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

钟山村委会小水塘村的村民王家英,便是这一协作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她家的20多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在各族邻里的热心互助下,实现了亩产1.2吨的佳绩,亩均收入超过0.6万元。王家英感慨地说:“以前大家都是各干各的,现在一起种、一起卖,日子就像这石榴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

三、文化融“果”绽芳华,厚植认同深厚底蕴。石榴产业与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宛如一场绚丽的盛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愈发娇艳动人。巡检司镇巧妙地将石榴元素融入彝族阿哲人“捕鱼节”“女子祭龙节”等传统节庆之中,为古老的节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热闹非凡的长街宴上,精心摆放的石榴拼盘,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为餐桌增添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寓意着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享丰收的喜悦。同时,用石榴纹样装饰的马尾绣作品,更是将石榴的美好寓意与民族传统技艺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厚内涵。

依托彝族阿哲文化传习所这一重要平台,巡检司镇开设了别具一格的“石榴种植 + 非遗技艺”课堂。在这里,学员们既能学到先进的石榴种植技术,又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既懂种植技术又通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如同文化的使者,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石榴产业逐渐成为展示民族团结成果的亮丽窗口,从田间地头的协作耕耘,到节庆活动中的共品硕果,石榴已然成为巡检司镇各族群众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