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逢叙乡情 华商聚滇觅新机——“2025华商聚云南”活动商务考察团赴红河、文山考察洽谈记。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根脉相连的温情聚首。
9月,由云南省政协主办的“2025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启幕,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位华商侨领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与对商机的敏锐,齐聚彩云之南。开幕式后,部分华商侨领组成商务考察团,于9月22日至25日,深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用脚步丈量云南边疆的发展热土,用心灵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魅力,共同探寻合作共赢的崭新机遇。
从壮乡苗岭的产业沃土到哈尼彝乡的生态秘境,从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到生机盎然的田间地头,考察团用脚步丈量云岭大地的发展脉动,在产业协同与文化交融中,探寻合作机遇,续写桑梓情谊。
高原农业结硕果 特色产业拓新途
“这连片的黄精长得多壮实,叶片绿油油的,一看就是精心培育的!”在文山平坝杜孟万亩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东西基石国际建设有限公司经理吴显灯蹲在田埂上,手指轻轻拂过黄精的叶片,眼里满是惊喜。此次文山之行,他的核心目标便是寻找优质中药材资源,推动其进入巴基斯坦市场。

考察团在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考察
作为世界公认的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区,文山州也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在这里,三七不仅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更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文山全州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在地面积达245.24万亩,2024年实现综合总产值413.17亿元。平坝杜孟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黄精、三七等道地药材,还配套建设了灌溉系统与质量检测站。“巴基斯坦市场对中药材需求很大,但准入标准严格,尤其是农残、重金属含量的要求很高。”吴显灯拿着基地的检测报告,与负责人详细沟通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规范,“我计划尽快推动巴基斯坦相关部门与文山对接,争取早日让这里的中药材进入巴基斯坦,既丰富当地市场,也带动农户增收。”

考察团在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考察
“三七居然能做成这么多产品!从牙膏、面膜到口服液,完全打破了我对中药材的固有印象。”在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的产品展厅,美国马里兰州巨人食品关系联锁企业药局部门经理梁义大拿起一盒三七草本面膜,反复查看成分表,并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研发工艺。作为首次深入了解云南中医药产业的华商,他对文山三七“从田间到货架”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充满兴趣。

考察团在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考察
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是文山三七产业的龙头企业,现代化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加工三七饮片,从清洗、切片到烘干、包装,全程实现标准化管控。“文山是全国唯一的‘三七之都’,全州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在地面积达245.24万亩,2024年综合总产值突破413亿元。”公司负责人向考察组介绍,依托云南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企业不仅做精传统中药产品,还跨界开发口腔护理、美妆护肤等健康产品,成为中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的典范。贝宁O・J 公司总经理、贝宁华侨华人会永久荣誉会长史亚娟听完介绍后,当即与企业负责人互换联系方式:“贝宁有大量华侨,对中医药接受度高,这些三七产品要是能进入贝宁市场,肯定很受欢迎,后续我们可以深入对接出口合作。”
离开文山七花公司,考察团一行来到郑氏骨伤科医院制药厂,现代化的药材生产流水线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车间内,自动化分拣设备快速运转,清洗、炮制、提取、灌装等工序有序衔接,工作人员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骨伤科特色药材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控标准。“原来传统骨伤药材的生产也能这么现代化,从原料筛选到成品灌装,每一步都看得清清楚楚,让人放心。”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喇杰廉盯着流水线,不时点头称赞。
最让考察团成员们感兴趣的,是工厂研发的骨伤特效药酒。在产品体验区,工作人员取出药酒,邀请大家现场试用。南非金石集团董事长钱海明接过药酒,轻轻涂抹在常年劳损的手腕处,片刻后便感受到温热的舒缓感,忍不住感叹:“效果太明显了!刚抹上就觉得放松了不少,这种实打实的好产品,在海外肯定大有市场。”喇杰廉亲自体验后也连连称奇:“巴基斯坦民众对骨伤治疗需求很大,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这种特效药酒效果直观、使用方便,若能推动其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再结合中医药知识培训,既能解决当地民众的健康痛点,又能传播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绝对是双赢的好项目。”
文旅康养融新景 生态产业显活力
“漫山花海映着木屋群落,连空气里都飘着自然的清甜,这就是理想中的康养度假地!”站在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的林下花海观景台,南非金石集团董事长钱海明举着手机不停拍摄,镜头里的山地石漠化公园、5S房车露营地与森林氧吧休闲区构成一幅生态画卷。作为深耕康养产业的华商,他对小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格外关注,“我们在南非也有生态农业项目,太平湖的木屋酒店运营、花海景观打造经验,完全能为我们提供借鉴,后续一定要深入对接合作。”
太平湖森林小镇是红河州生态文旅的标杆,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先后斩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等称号。考察团沿着栈道穿行林间,听讲解员介绍小镇如何从石漠化土地蜕变为生态福地,不时驻足询问生态修复技术与旅游营收的平衡之道,对云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9月24日上午,考察团在红河“东风韵”小镇考察
若说太平湖的魅力在“生态”,红河“东风韵”小镇的亮点则在“艺术”。走进小镇,红砖砌成的“万花筒”艺术馆造型独特,葡萄庄园里的藤蔓缠绕着法式廊柱,农垦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在斯里兰卡开了家红河授权的过桥米线店,每次客人问起云南的特色,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今天来了东风韵,终于有了具体的画面!”鸿洋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斯里兰卡华人华侨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师礼平是弥勒本地人,看着家乡文旅产业的蓬勃态势,难掩自豪,“下次我要把东风韵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打包推荐给斯里兰卡游客,让他们来感受云南的艺术氛围。”

考察团在红河“东风韵”小镇考察
考察团的文旅行程,还多了一站“舌尖上的惊喜”——弥勒云南红酒庄。作为弥勒“三红”(云南红酒、红河香烟、竹园红糖)原产地名片的代表,酒庄里的橡木桶排列整齐,发酵车间飘着淡淡酒香。“弥勒的葡萄不仅能鲜食,还能酿成优质红酒,形成了‘种植—酿造—品鉴’的文旅链条,这在欧洲很受欢迎。”荷兰鑫洋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麟昌端着酒杯,仔细品尝红酒的口感,“荷兰有成熟的葡萄酒贸易渠道,我愿意搭建桥梁,让弥勒红酒走进欧洲市场,同时也把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引进来,打造双向文旅交流项目。”

考察团在郑氏骨伤科医院制药厂考察
从生态康养到艺术体验,再到红酒品鉴,云南文旅的多元业态让华商们眼前一亮。“以前只知道云南有丽江、大理,这次才发现文山红河藏着这么多宝藏文旅地。”新西兰环球奥盛集团董事长、新西兰河北总商会会长邢帅说,“我会把这些资源推荐给新西兰的侨商和游客,让更多人来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园区经济聚动能 产业升级开新局
“195天实现魏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183天完成神火项目5800万立方米挖填方工程——‘文山速度’果然名不虚传!”站在砚山绿色铝产业园区的观景平台上,泰国ANT GLOBAL PROPERTY首席执行官陈媛媛望着鳞次栉比的厂房和有序运转的生产线,难掩激动。作为专程来滇寻找绿色铝产业合作项目的华商,她此次终于找到了“心仪目标”。
文山是“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已建成绿色铝产能343 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初步构建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在砚山绿色铝产业园区项目车间,巨大的电解槽有序排列,通红的铝水经专用通道流转,最终加工成薄如蝉翼的铝箔、规整的铝卷。“我们需要大量高品质铝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制造,文山的绿色铝不仅质量好,还依托绿电资源实现了低碳生产,完全符合国际市场的环保要求。”陈媛媛与园区项目负责人深入沟通,当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我会尽快组织团队再来文山,细化合作方案,争取早日实现铝产品的跨境供应。”
园区的配套优势更让华商们心动。文山已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463.5万千瓦,“十五五”期间将建成1388万千瓦的风光水储基地;富宁港和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将于2026年与平陆运河同步建成投运,届时从文山到防城港的“水铁联运”成本将比纯公路运输降低454元/吨。“物流和电力是工业发展的命脉,文山在这两方面的优势,让我们投资更有信心。”荷兰信贸国际董事长、荷兰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张龙说,“我会向荷兰的汽车制造、电子企业推荐文山,吸引他们来这里布局铝精深加工项目,共同打造千亿级绿色铝循环经济圈。”

考察团在云南弥勒产业园区考察
从文山的“绿色重器”到红河的“低空未来”,考察团在云南弥勒产业园区感受到了新兴产业的蓬勃活力。园区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布局“一园四片区”,培育形成烟草及配套、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产业链,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7亿元,在全省72个省级园区中排名第10位。“低空经济是未来产业的新风口,弥勒的布局很有远见。”走进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航模发动机、DL-2L轻型运动飞机等产品让考察组成员眼前一亮。公司负责人介绍,其航模发动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DL-2L轻型运动飞机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去年销售收入达9427万元,出口342万美元。“我们正在推进航空活塞发动机的适航认证,预计2026年能随DL-2L飞机通过民航局认证。”听到这里,钟麟昌兴奋地说:“荷兰在航空制造、物流领域有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还能把飞机、无人机推向欧洲市场,实现优势互补。”

考察团在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考察
从绿色铝的“千亿蓝图”到低空经济的“蓝天梦想”,云南园区经济的“硬实力”让华商们充满信心。
“以前总觉得云南是‘旅游大省’,这次考察让我看到了云南的‘产业雄心’。”肯尼亚松鹰工业园区董事长张建松说,“无论是绿色制造还是新兴产业,云南都有清晰的规划和扎实的基础,这是我们侨商投资的‘定心丸’。”
山海同心赴新约 合作共赢启新程
9月25日,考察团踏上返程之路。回首四天的行程,从文山的壮乡苗岭到红河的哈尼梯田,从“绿色铝谷”的工业脉动到“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休闲惬意,此次考察让华商侨领们深切感受到云岭大地的蓬勃生机、独特资源以及当地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诚意。
“这次考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精准对接’。”喇杰廉的行李箱里装满了三七产品、弥勒红酒和郑氏骨伤科药酒的样品, “我要把这些“云南好物”带回巴基斯坦,更要把云南的发展机遇分享给更多侨商。未来,我们计划在巴基斯坦建设中药材实验室,推动药酒出口和中医药培训,让滇巴合作更有深度。”
智利成氏集团总裁成建新则带着太平湖森林小镇的合作方案,准备尽快组织团队再来弥勒:“我正在推进‘国际百国华侨村’项目,太平湖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很适合落地。这个项目不仅是康养社区,更是连接海外侨胞与家乡的桥梁,能让更多侨胞‘常回家看看’,为云南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开放的云南,是华商温暖的港湾。”正如省委书记王宁在“2025华商聚云南”开幕式上所言,此次文山红河之行,让海外华商深刻感受到了云南的热情与活力、机遇与潜力。从文旅融合到高原农业,从园区经济到跨境合作,一个个合作意向在考察中萌发,浓浓的桑梓情怀在交流中传递。
山海有界,情谊无疆。这场跨越山海的“金秋之约”,不仅是一次考察交流,更是一次信心传递、一次合作启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华商侨领走进云南、投资云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书写更多“同心共富”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山海有约,“侨”见云南新脉动
跟着“2025华商聚云南”考察团走进文山、红河的四天时间里,我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镜头里存满了画面,但最难忘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双向心动”——是华商蹲在田间地头翻查药材根茎的专注,是当地企业家递出合作名片时的恳切,是红酒庄园里碰杯时的笑意,更是离别时行李箱里装满的“云南样品”与满口的“下次再来”。作为多次参与此类活动的记者,本次行程让我对“侨”的力量与云南的机遇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从“乡愁”到“机遇”,华商的眼光愈发精准务实。
与往年相比,我明显感受到华商们的考察目的更为聚焦。他们不再是泛泛地看项目、听介绍,而是带着明确的合作意向和专业的市场判断而来。在文山的药材基地,东西基石国际建设有限公司经理吴显灯仔细询问的是农药残留标准与国际准入流程;在绿色铝产业园,泰国ANT GLOBAL PROPERTY首席执行官陈媛媛关切的是绿电成本与物流通道。他们的提问具体到数据、落实到条款,展现出在国际市场中锤炼出的专业素养。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云南的产业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能够吸引并经受住全球视野的审视。华商们寻找的,不仅是乡情的寄托,更是能与自身国际资源、市场渠道精准对接的优质标的。
从“资源”到“场景”,云南的吸引力在于系统性的产业生态。
此行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文山的三七、红河的铝锭这些资源优势,更是两地围绕核心产业所构建的完整生态。在文山,我们看到的是从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到科技研发、市场品牌的三七全产业链;在红河弥勒,体验到的是从生态修复、文旅运营到低空制造、科创孵化的多元业态融合。华商们看中的,正是这种“链式”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和“一站式”布局的便利。云南吸引投资的,不再仅仅是“有什么”,更是“能做成什么”,是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牵引带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所共同营造的、可预期的投资与发展场景。
从“桥梁”到“枢纽”,“侨”的角色正在深化拓展。
传统的认知中,华商是连接中外的“桥梁”。而在此次考察中,我看到了这一角色的深化拓展。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喇杰廉计划推动的不仅是产品贸易,还包括在巴基斯坦建立中医药实验室和培训中心;斯里兰卡华人华侨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师礼平在斯里兰卡推广的不仅是过桥米线,更是红河整体的文旅形象。他们正从单纯的“引进来”“走出去”,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技术交流和标准互认,努力成为赋能云南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超级枢纽”。他们的行动表明,新时代的侨力赋能,是带着技术、标准、网络和理念的全要素合作。
四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华商们行李箱里塞满的样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微信群里热烈的讨论,都预示着合作才刚刚开始。作为记录者,我深感云南的发展机遇正与华商的全球网络发生着深刻的交融与链接。这份由山海相约、桑梓情深孕育出的合作蓝图,值得所有人期待。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的生动实践。
文章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