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弥勒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弥勒 > 文化群艺

春天的邀请——畅游烂泥箐原始森林

文章来源: 弥勒报
作者: 王勇
发布日期: 2018/05/17
浏览次数:

  弥勒市西一镇烂泥箐村有着厚重的彝族阿细民族文化,还有鲜为人知的原始森林。已在弥勒市区单位工作3年多的小王深感城里人对大自然环境的向往,于是她以彝族阿细人真挚、热情的情怀向同事们发出了春天的邀请,去看她老家的原始森林。

  4月14日,正值星期六,从小生长在烂泥箐村的小王迎来了她诚心邀请在城里工作的同事们,她们此行的目的正是冲着原始森林而来。为接待好这帮朋友,小王可是想尽了办法。她把自己的弟弟叫来一起备办伙食,把丈夫叫来当游览原始森林的向导。

  下午3时许,小伙伴们以自驾游的方式,从弥勒市区一路驶向西部山区,驱车10余公里来到西一镇烂泥箐村,一行20多人,沿着巷道径直的来到小王家。

  在小王家的庭院里,其弟弟正在将宰杀好的土鸡放在砧板上进行分割宰小,供客人用餐的碗筷已摆放在厨房门口旁,此时厨房里已是炊烟袅袅,山区老腊肉煮红豆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台阿细人待客的大餐正在上演。

  “客人们”的到来让小王乐开了花。在厨房里备办伙食的她瞬间放下手中的“活计”,由 “大厨”的角色变为迎接宾客的主人,用事先准备好的松子、瓜子招待客人,并叫来丈夫交待一翻游览路线后,由其带领我们游览原始森林。

  这支旅游团队在 “导游”的带领下,顺着村后的进山道路向原始森林进发……

  刚走出村子,向导就引领我们向右边的小道进入林子。走不多远,眼前的景色让我们赞不绝口。林中古木参天、枝繁叶茂,新生的枝叶正吐新绿,一些附生植物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无精打采地附生在古树的表面,枯死倒伏的古树自然腐化,林下枯枝败叶集了厚厚的一层,一些在高温、雨季才生长的林下植物还十分稀少,但畅游、漫步在原始森林里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空气清新、沁人心脾的馈赠。

  据了解,这片原始森林面积约12平方千米,多年来除镇林业站安排专人长年巡逻检查外,烂泥箐村还建立了严格的保护原始森林的村规民约,曾经还采取分五个片区,1户人家派出一个人,以社为单位,分5为个组进行24小时轮流巡逻的护林措施,以强大的护林队伍呵护着这片神圣不可侵犯原始森林。

  旅游团队一边欣赏眼前的美景,一边拍照留念,有的还顺便发朋友圈。顺沿而下的林中小路从一棵超大古树旁边经过,从远处看,一行人的身影幻若进入了小人国的世界。这棵大树其树的直径大约在1.2米左右,并在1米以上分为两枝生长,两树枝间已开叉大约10公分,树的基部还长出了几十公分的小嫩枝,此树估计已树老心空。

  来到原始森林的一个低洼处,周围的林下植物更加的嫩绿、繁茂,低洼的夹角处还渗出清凉的泉水,小路正好从由铁丝网隔离的泉水出水口旁经过。在路的下方,是两个高出地面许多,直径约5米的圆形蓄水池。实地场景,折射出当地村彝族阿细人世代崇尚自然、呵护森林,森林也同样用它甘甜的乳汁(泉水)滋润着朴实、善良的彝家儿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依相存的良好氛围。

  这片面积不算太大的原始森林与烂泥箐村紧密相依、连为一体,林中道路自然顺畅,有仅可供行人徒步穿行的羊肠小道,也有在农忙时节小马车运送农资的便道,游客行走其间,倍感温馨、惬意。

  在当天下午的游览中,我们正好与一辆运送物资的小马车在林中相遇。赶车的是一位身穿阿细服饰的彝族老人,她略显陈旧的头饰下已满头银发,胸前还穿戴了一件干农活时才穿的罩衣,看样子她还是一个很讲究彝族老人。在林中偶然相遇,我们各自举起手机,围在小马车的两侧纷纷拍照。我们的这一举动并没有让老人感到不适,她步幅稳健,紧跟在小马车侧后方快速的从我们眼前经过,我们相互间并没有语言的交流,但老人微笑的表情表现出了对我们的欢迎。

  参观过程中,我们还看到靠近山腰的一些道路两旁,还有许多人工种植的柏树,这些柏树虽然大小不一,种植也不是很规范,但却是这片森林的补充,更是当地彝族阿细人倾注心血、保护原始森林的写照。

  游客们穿林慢步、开心畅游,一个个玩嗨了,纷纷拿起手机照美景、玩自拍,在林间道路上还团体进行摆拍,开心畅快的心情溢于言表。

  队伍中的小游客们更是高兴坏了,忽而冲到大人们的前面,忽而向林子里跑去,不时穿梭于大人摆拍的镜头中。

  负责引导参观的“导游”此时似乎已成了多余的人,完全控制不了参观团队的节奏,但内心也及其高兴的,独自在队伍前面近百米的地方玩起了倒立……

  时间转眼间已是下午5点多钟,引领我们在林中转游了约一个半小时 的“导游”对个别景点也不是很熟悉,在电话中指挥无效的小王为让大家玩得尽兴,一会功夫冲到林区,亲自执导……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作为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建设的原始森林中,原来的牛车路采取铺石板及沙土相结合方式在进行施工,森林中道路的路肩及部份排水沟已基本完成浇筑,路基沙土回填、石板铺路筑工作正在进行。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为纪念西山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为让更多的老区各民族子弟被培养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建国初期,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就在滥泥箐村创办了弥勒县西山民族中学(1959年后,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并于2002年8月,西山民族中学从烂泥箐村搬迁至弥勒县城西郊风景秀丽的咸和山下办学);为发展革命老区的民族文化工作,关心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云南省文化局按直管丙等文化机构在弥勒县西山地区滥泥箐村建立“云南省西山文化馆”(一段时期,“西山文化馆”成为了弥勒县彝族阿细民族文化活动、传承、发展的中心)。目前,该馆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细跳月传习点”,2012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