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778
信息分类
概况信息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竹园镇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3-14
信息名称
弥勒市竹园镇打造“云南第一椿”品牌助农增收

  

弥勒市竹园镇打造“云南第一椿”品牌助农增收

 

  绿水村委会位于弥勒市竹园镇山区,曾经是竹园镇2个贫困村之一,地处山地交会处,冷暖气流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造就了云南省内独一无二的香椿生长环境。全村香椿种植面积超过20000亩,占全市香椿种植面积的75%,是弥勒“一村一品”的典型代表。这里种植的香椿,头茬比云南其他地区提前40天左右上市,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第一椿”。本地香椿凭借色泽鲜、口感好、上市早的优势,深受消费者青睐并热销全国,2022年市场均价100元/公斤左右,春节前后甚至卖到200元/公斤,创历史新高。

  一、主要做法

  (一)能人示范,典型引路。香椿在绿水种植已有400余年历史,传统的绿水香椿为少部分农户零散种植、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多为本地自产自销、零散售卖、收入微薄。为打开香椿市场销路,村内具有商业头脑的村干部带头做起香椿收购销售,自费到北京、山东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寻找买家,与物流企业、批发商等洽谈合作计划,逐步蹚出了“一对一”对接收购的销售模式。尝到甜头的村民主动参与香椿种植,扩大规模,目前种植大户发展到20户,带动全村95%以上的农户发展香椿种植,全村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香椿种植全部实现脱贫。

  (二)村社联建,市场运作。随着香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仅靠能人带动已难以满足香椿产业发展需要。经村集体协商,决定组建覆盖面更广、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的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市场交易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两包一干”利益联结格局。“包种植”,成立香椿专业合作社5个、销售公司2家,负责品种选择、苗木培育、质量控制等,解决村民不会种的问题;“包市场”,村集体、合作社统筹市场开拓、产品销售,打通无缝对接的供需销售渠道,多措并举推动“香椿”出山,解决村民不会卖的问题;“领头干”,村干部和致富能手组织发动群众,不断吸收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致富能手进入合作社,带领群众闯市场、创收益,解决群众不敢干的问题。目前全村香椿合作社社员达271个,占全村农户总数的90%以上,香椿收购销售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兵团作战”,销售渠道从最初的人背马驮本地销售到现在的空运快递销往全国,香椿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价格逐年提升,年发货量达600余吨。

  (三)政府补助,专家支持。先后整合中央、省、州、市各级资金1115万元,建成地边水窖127件,灌溉面积达3000余亩,建成香椿基地道路11.6千米,育苗基地1个、冷库5个,完成7200余亩低效林改造提升及陡坡地治理项目,解决香椿生产难、运输难、储存难等问题,激发村民种植香椿的积极性。聘请云南农大、林科院及市级林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通过上门服务,田间指导等方式,为农户提供香椿规范栽培技术指导,助推香椿产业提质增效。

  二、取得成效

  竹园镇绿水村通过发展香椿产业,绿化了荒山,美化了家园,增加了经济收入,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生态福利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绿水香椿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其中达产面积18000亩,建成3600余亩的有机食品产业基地1个,2022年预计实现香椿产业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户均增收2.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余元。

  三、发展思路

  一是强化品牌打造。依托“云南第一椿”市场优势,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绿色产品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做好绿水香椿品牌申报、产业基地“三品一标”建设,重点打造“绿水香椿”地理标志产品,提高绿水香椿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

  二是强化延链补链。加强香椿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将绿水打造为区域香椿交易集散地。依托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平台,积极引进香椿加工企业,进一步开发精、深、细产品,推广脱水香椿、速冻香椿、腌制香椿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三是强化龙头培育。坚持培育龙头、品牌带动和市场开拓,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香椿产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创新销售方式和渠道,引导推进香椿销售与电商的有效嫁接,实现线上线下齐推进,品牌效益共提升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