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信息

弥勒市三举措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文章来源:市扶贫办 发布日期:2019-08-20 浏览次数: 【 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弥勒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生态+经济”结合点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实施“养林-护林-造林”生态扶贫模式,助推脱贫攻坚成效初显。 

  一是精准落实退耕还林工作,山绿民富。将扶贫工作与深化林业改革、加快生态建设、培育富民产业、乡村振兴计划结合起来,把工作重心向脱贫攻坚倾斜。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和潜力,积极动员和引导有适宜林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林业意愿的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参与林业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达到以生态护林、以生态造景观、以景观促经济的良好局面。2017年以来,全市实施精准扶贫人工造林项目规模12632亩,补助标准为600元/亩,共补助精准扶贫人工造林资金757.92万元;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规模37000亩,涉及贫困户320户1220人;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5.9万公顷,兑现生态效益补偿金3.8万户1303.17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590户19278人。 

  二是聘请生态护林员“管家”,点绿成金。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增加生态护林员工作岗位、发展生态产业、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等途径,实施生态护林员精准脱贫,各乡镇从贫困人口中选聘优秀人员担任生态护林员,签订生态护林员管护合同,享受劳务工资收入,助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与修复中增收,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每年从市级财政资金中划出360万元,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与服务。2019年全市续聘生态护林员300名,每人每月1000元劳务报酬,力争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8人稳定增收脱贫。 

  三是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助农增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优势致富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林果种植,实现生态扶贫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江边乡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原则,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万亩芒果示范基地,在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下,以江边村委会为主,辐射带动挨村、平地、南盘江、沿点江路一带共种植芒果3.6万亩,带动1200余户参与,其中,贫困户380户;2019年挂果面积约3000亩,市场均价7-8元/公斤,预计实现经济效益1950余万元,助农增收致富。东山镇采用“技术+订单”的模式推广带动当地林下短周期农产品云茸种植,目前在东山万亩松林下已试种成功,每亩产量达800公斤,市场均价每公斤25元左右,最低每亩总产值达1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