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信息

坚定文化自信,接通文化血脉,努力繁荣弥勒文化——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的体会

文章来源:弥勒报 发布日期:2018-01-16 浏览次数: 【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继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相提并论,齐抓共管,与中华民族一样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世界舞台上诠释中国现象、解读中国奇迹、展示中国气派、传播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让中华文化润泽寰宇苍生。”现结合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到秦砖汉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璀璨的文化无不闪耀着历史的辉光,千百年来,这些文化瑰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砥砺前行,继承、发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窦娥冤》到《牡丹亭》,从《金瓶梅》到《红楼梦》,这些作品可以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王》、《美狄亚》相媲美。它们将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将弱者的苦难和霸权者恃强凌弱的行径经过提炼,创作出来,展示出来,激起人们的同情或愤怒、奋争和反抗,用善与美陶冶着人们的心灵,让一代代人继承下来,传递下去,发挥着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我们有文化自信的丰富资源 

  中国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不论是巍峨的高山,还是奔腾的长江黄河;不论是美丽的海岛港湾,还是辽阔的草原大漠,都能引发你创作的诗思文气,都能给你提供创作的灵感素材。千百年来,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到杜甫的《瞿塘两崖》、《游龙门奉先寺》;从“黄河远上白云间”,到“铁马秋风大散关,”从毛泽东描写的黄洋界上的炮声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角,从歌曲《草原夜色美》到《我爱你塞北的雪》,从电影《南海风云》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等,这些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如百花怒放,争奇斗艳。将祖国的大江南北,尽收眼底,或吟或咏,或唱或颂,都展示了祖国奇异多姿的山川风貌,又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既为文人墨客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更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无以计数的精神食粮。读这样的诗词、唱这样的歌曲,总能激起爱祖国的豪情,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我们有文化自信的独特神奇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既有其独特性,又有其共通性,独特性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如彝族歌舞热烈奔放,傣族歌舞温婉柔美,瓦族歌舞泼辣率真,苗族歌舞缠绵抒缓等。说统一性,则是不论哪一种民族大多是崇尚英雄,歌颂善良、鞭笞丑恶、揭露黑暗。如电影《阿诗玛》反映的是彝族的爱恨情仇,《刘三姐》反映的是广西壮族的爱情生活,《五朵金花》则是描写白族的生产生活。这些作品因其民族的奇异从而显得五彩缤纷,瑰丽多姿。那些祭火、祭龙、祭密枝山等祭祀活动,更是充满神奇的色彩。有的还用火把节、开斋节、打歌节、采茶节、豆腐节等节日来展示民族风情、彰显文化魅力。中华文化以其内在魅力,折服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我们有文化自信的灿烂前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璀璨成就。”中国要秉承“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胸襟与气度,以更大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传播中华文化之美。建设中国的文化自信,既是目标,更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自信中激扬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中落实文化担当,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建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我作为弥勒的一个文学爱好者,更应将视野扩大到工农兵,将目光对准农村农民,既讴歌弥勒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变化,又记述他们的崛起和奋争,更重要的要记述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精神风貌和乐观心态,为传递正能量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总之,我市的一切文化、文学艺术工作者要以十九大报告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宏扬文化血脉,为繁荣弥勒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