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弥勒市围绕打造“滇中花园幸福城”目标,创新打造“乐‘业’福地、‘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品牌,完善就业服务“1张网”、推行就业服务“三大行动”,打好就业服务“三张牌”,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26.99万名农村劳动力,市内就地就近就业16.75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78.09%,创劳务收入超50亿元。

进一步发挥政府促进、市场调节的作用,织牢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一是建成一个市级零工市场。始终紧跟灵活就业和零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于2024年8月,成功建立了市级零工市场,实现了零工人员与用工需求的精准匹配,确保他们“有活干、能挣钱”。揭牌至今,共登记企业用工需求372条、零工人员信息1800余人次,发布岗位信息1100余条,实现灵活就业1万多人次。二是打造多个零工驿站。在小河边、将军寨等6个村(社区)设置就业服务站和零工驿站,通过微信群、公示栏等载体发布岗位信息52期,提供就地就近岗位5614个,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增收。三是搭建线上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弥勒人社”“弥勒职场”“弥勒通”“弥勒就业”等网络渠道,开展“直播带岗”活动,搭建线上用工求职“供求”劳务平台,发布岗位信息79期,推送岗位7614个。
紧扣全市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突出抓好零工驿站建设、创业扶持政策和特色劳务品牌等重点工作,落实“三项行动”,助力农村劳动力等各类重点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老百姓充分就业、增收致富。一是实施产业用工保障行动。在小河边、小太平、将军寨等6个村小组相继成立零工驿站,针对蓝莓、花卉等产业盛产期临时性用工短缺问题,对全市63家农业龙头企业逐一摸排,形成农业产业临时性用工需求清单,同时动态登记农村劳动力务工意愿清单,形成相对稳定、可组织的零工队伍,采取“用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就近就地输送到农业基地务工。目前,累计向农业企业输送劳务人员2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加务工收入20余万元。二是实施创业服务提质行动。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大学生创业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为抓手,变“坐等业务”为“上门服务”,通过实地走访、致电联系等措施,为创业人员讲解创业扶持政策,开通创业贷款预约通道,发放创业贷款461人11493万元,带动1843人就业,组织开展网络创业培训、乡村电商运营管理等技能培训35期1130人次,进一步提升人员创业能力。三是实施人才队伍锻造行动。结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特色需要,先后打造“弥勒大厨”、“弥勒绿康”、“弥勒小红帽”3个州级特色劳务品牌,开展专技人才培养,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学徒制培训模式和“企业下单、人社接单、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式”技能培训模式,开展学徒制培训327人次、订单式培训4351人,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2024年,全市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11人次,新增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9人次。
本着出特色,出亮点的原则,突出抓三个方面,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推动企业用工和群众求职无缝对接。一是送“策”上门。推行“政策找人”“政策找企”服务活动,成立人社政策宣讲团,深入市内各企业、各产业基地,因企施策解读政策,收集岗位需求,“面对面”推送人员信息,实现政策与企业、就业人员精准对接。二是引“校”进企。摸清企业用工需求,邀请市内2家技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金普乐、浩翔等企业实地参观,让毕业生“零距离沉浸式”参观企业环境,观摩工作岗位,同时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庆来技校12人进入浩翔科技工作,卓越技校27人与金普乐公司达成初步用工协议。三是送“岗”到人。以就业“春风行动”招聘会为契机,突出用工求职“双向奔赴”,既组织劳务品牌专项对接,送岗位、送政策、送补贴,又用好协商协调机制,实地走访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参保缴费、劳动保护等要素保障,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0场,发布岗位2万余个,达成用工意向3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