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信息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让顾家赚钱“两不误”

文章来源:弥勒人社 发布日期:2024-12-09 浏览次数: 【 字号:

今年以来,弥勒市围绕打造“滇中花园幸福城”目标,紧扣稳定就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重点,以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康养服务产业为重点,以“小驿站、小岗位、小阵地”为抓手,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帮助群众实现顾家与赚钱“两不误”。

多层次建强服务体系,让群众“好找活”。积极推行“1+15+N”就业服务模式,即以市级零工市场为核心,以15个乡镇(街道)社保中心为支点,以N个就业服务站、零工驿站为终端,建成全市一体化、组织化劳动力输送网络。通过“铁脚板+大数据”收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用工需求及返乡务工人员信息,为辖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多元、灵活的就业服务,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零工市场登记企业用工需求372条、零工人员信息1800余人次,发布岗位信息1100余条,促进就近就业1万多人次。小河边、将军寨等6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站和零工驿站发布岗位信息52期,提供就地就近岗位5614个。依托“弥勒人社”等网络平台,发布岗位64期,提供就地就近岗位6817个,“直播带岗”推送岗位信息10496条;聚焦企业需求,与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推行服务专班、配备专员、开通专线的服务模式,按月收集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清单,推送重点企业用工岗位信息,为企业提供“主动联系、靠前服务、精准对接、方便快捷”的用工服务。目前,为园区金锣食品、浩翔科技、多莉服装厂等20余家企业推荐用工300余人;围绕地方特点建立合作模式。采取“用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村集体经济”的模式,结合乡镇产业特点组成相对稳定、可组织外出的零工队伍,实现劳动力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目前,西三凤凰、新哨夸竹、朋普小寨村集体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累计向蓝莓、花卉、蔬菜基地输送劳务人员2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加务工收入20余万元。

多措施提升技能,让群众“找好活”。推行“政府引导+百姓需要+部门落实”的新型技能培训机制,在弥阳镇、太平街道、西三镇等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培训、网络创业培训、乡村电商运营管理等技能培训,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培训,让更多的劳动力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目前,开展创业类培训1049人。其中,培训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产业能人等电商“新农人”“村EO”582人;推行就地培训,将培训模式由“分地组织、统一培训”转变为“分地组织、就地培训”,把培训班从教室开到田间地头、饭店、宾馆等实作地,就近、就地、就需开班培训,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利,确保“培训一人提高一人”;围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企业订单+岗位技能”两条主线开展“定制化”培训,鼓励培训机构多渠道收集用工单位技能需求,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培训。目前,全市共开展培训4351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701人,就业率达85.06%。

多措施实施就业帮扶,让群众“有保障”。发挥公益性岗位保障就业作用,健全完善《弥勒市公益性岗位管理细则》,优化管理要求,确保按需安置脱贫人口“有活干”。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96个安置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发放补贴646.36万元;进一步提高帮扶车间申报材料审核效率,优化奖补资金申报兑付流程,按照帮扶车间实发工资额的15%给予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奖补,保障脱贫劳动力就业“有岗位”。截至目前,全市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2个,共吸纳1806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就业100人;充分发挥创业政策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效能,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审批流程,简化政策性补贴申办流程,推行“直补快办”,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10类重点群体创业“有资源”。目前,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2亿元,“云岭创业贷”550万元,鼓励支持451人成功创业,带动1632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