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东山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东山镇特有森林资源、产业资源为履职小切口,向“绿”履职,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点“绿”成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深挖林海富矿,凝聚振兴共识
东山镇森林覆盖率60.41%,拥有弥西坡万亩华山松林等生态宝库,全镇林地蓄积量增至7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居全市第二。面对生态富矿与“绿富割裂”困局,镇人大主席团以“三链融合”破冰开路。调研链开良方,组织市、镇两级代表赴大栗村等林区开展专题调研15次,形成《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推动镇党委将“林药共育”列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才智链破瓶颈,主动对接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大栗村千亩华山松林开展适种评估;组织30余名人大代表、村“两委”班子代表赴禄劝县考察学习,引进西洋参种植技术,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林下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试验链探新路,考察回来后镇人大代表、大栗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怀龙流转闲置林地10亩试种西洋参,验证“林下参”平均亩产鲜货可达253.25kg,亩产值达4.34万元,为规模化发展奠定数据支撑。成功促成“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吸引云南森巢生物科技公司投资100万元。
拆解堵点卡点,疏通振兴血脉
镇人大创新构建“三式联督”机制,全链条护航项目落地见效。破题式除梗阻,牵头组织人大代表中的“调解能人”发挥专业调解优势,联合镇经济发展办、平安法治办成立专项工作组,累计入户调解纠纷28次、化解矛盾诉求16件,高效推动第一期项目110亩连片林地完成流转签约。首批参与的9户农户年均增收2700元,并为后续扩大种植规模奠定扎实基础。滴灌式活资金,镇人大主席团严格落实“审督评”机制,对100余万元基地建设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高效。开展林下经济专项问询1次,推动建立“集体入股保底分红+用工优先本地农户”双绑定机制,保障集体增收+农户创收“双收益”。筑盾式护安全,镇人大主席团围绕森林防火强化全过程监督,牵头农财中心(林业)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4次并建立问题通报督办机制,强力推动完成防火通道建设45.6公里、红外摄像头布设48个,通过“人防+技防”双重升级,推动火情响应时间降至“黄金10分钟”。截至目前,全镇林下西洋参扩种至300余亩,年创造用工2000余人(次)。
变革机制模式,激活振兴动能
推动科技赋能“绿变金”,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人脉广、专业精等优势,主动牵头、精准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联盟,促成何澍然博士团队驻地指导,同时,组织代表多次视察调研,深入论证方案可行性,助力打造“产业+研学”基地,推动研发林下参—黄精轮作模式,实现“以药养林、循环开发”。打造四金驱动“富民链”,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代表致富带头人“智库”作用,组织开展3轮专题论证会,建立“四金富民”闭环机制,租金稳收(林地流转)→薪金不断(基地务工)→股金增值(集体入股)→绿金长效(生态反哺),定期组织代表听取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汇报,确保富民实效。该机制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村民增收130余万元。实现生态安全“双赢局”,镇人大主席团精准谋划,将林长制落实情况纳入2025年重点监督议题,创新建立“党员+人大代表包山头”模式,依托各村(社区)代表活动小组共划设378个网格,有效统筹力量、强化日常巡查机制,全年巡林5000余次;号召人大代表带头参与网格监督,通过意见建议积极建言,推动申报1500亩林下经济示范园,筑牢绿色发展根基。在镇人大主席团的全过程参与和有力监督下,大栗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35%,成功获评市级“林下经济示范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东山镇人大主席团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展履职的广度,积极链接“专家+企业+农户”,打通技术、资金、市场梗阻,构建“生态保护—产业富民”双赢格局,乘势跃升绘就“绿富东山”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