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杂花生树 摇曳多姿——读黄光平先生文集《微言絮语》

文章来源:弥勒报 发布日期:2018-07-23 浏览次数: 【 字号: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很少有作家敢于将自己的“命题作文”、“心得体会”、“会议发言”、“仪式致辞”、“文艺评论”等文体的作品集束成书,大多作家,他或她肯定会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驳杂、零碎、模糊、五花八门……当我带着苛刻的目光通读过黄光平先生文集《微言絮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我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说廉话洁”“随感杂录”“文化时评”“行思悟语”“文坛方言”,一辑辑读过,我像步入一片森林,它因有乔木的高拔,竹木的婀娜,急流的动,深潭的静,野花小草的点缀而呈现出层次丰富、立体鲜活,浑然一体、蔚为大观。是的,作家让我们惊喜:他没有像有的作家,天天守着一眼现成的井打水,而是在路经的地方,俯下身子,实打实地掘出一眼又一眼活水四溢的新井,让我们品尝到一股股清流。

  而细究作家黄光平先生因“破格”而生发的魅力源自何处,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作家具有驾驭各种文体的深厚之功,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一种文体、每一篇文章,他都倾注了心血,因而言之有物,有深度、温度和质感。也就是我们所呼唤的那种诚意的写作,最有诚意和品质的表达方式。在复制、剪贴、应景之文大行其道的当下,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尤为难得。

  百姓热盼清明的时世,荡污涤垢有作家在场。黄光平先生写下一系列深刻有力、见地不凡的杂文、评论,针砭时弊、抒发感怀。在《运用廉洁文化打造机关形象》一文中,作家言简意赅地写道:“中华文明五千年,廉洁文化贯穿始终、蔚为壮观。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无不与廉洁与否有关。”作家还开出了“治病良方”:用廉洁文化提升干部素质、塑造干部形象、涵养干部作风。在《特权思想“习以为常”的表现形式与治理》一文中,作家精准地活画出“特权者”令人作呕的嘴脸:唯“大”是从、唯“大”为首;唯“流”是从、唯“亲”是任;唯“权”厚待、唯“商”亲密,可谓针针见血,鞭辟入里;作家呼唤:要消除“习以为常”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把权利牢牢地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有效形成反对特权的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坚守的信条,永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躬行“八荣” 不忘“八耻”》《崇高人格源自于朴素自律》、《用一生的忠诚践行誓言》……一篇篇读来,像一堂堂生动的廉政课,在内容上具有创新精神,有新主题、新思想、新感情、新表达,将会对我们追求干净阳光的生活发生深刻影响,同时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这一组文章开阔、深沉又自信、自如,体现出作家视野的宽展、内心的持守、行路的定力和信仰的确凿。

  在“随感杂谈”一辑中,作家有感而发,仅看标题就发人深思:《深入基层要做到“细”和“慢”》《批评要允许和包容“跑调”》《解放思想不能盲目“破旧立新”》……内容更是有的放矢,见解独到,语重心长。这样有温度、有筋骨、有血性的作品,促使我们能够切合实际地参与到新时代新风尚的社会精神建构之中。

  一个时代的文艺繁荣,离不开优秀文艺作品对时代精神的抒写和讴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人民对文艺品质与文化精神的认同与守持。在本书中,作家笔墨最重、用情最专、用力最大的当数第三辑“文化时评”。黄光平先生长期担任过宣传部、文联领导,更是诗人、作家,但他对文学新人的关爱和提携,体现了文学界的温暖,体现了对于新人的成长所寄予的深切的希望和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对知名作家、诗人,还是默默无闻、初出茅庐的习作者的作品,他都同样器重,用心用情地加以评述。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像有的评论家,对作品走马观花,甚或用别人的酒瓶装自己的酒,而是认真阅读作品,在对文本全面把握、体察的基础上,才提笔从文。《峥嵘岁月的文学记忆》《俯身接地气  升腾正能量》《守望乡土的心灵写作》《心存感恩的情怀  向学向善的心迹》等数十件作品,无不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从中都能看出作家花的心血、下的功夫,可以说纵横捭阖勾勒了弥勒文化发展的简史。他对作品条分缕析、体贴入微,并针对如何提高具有地方元素的文学作品创作提出厚望。从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作家对文学新老故友,都给予充分的理解,暖人的善意。更为难得的是,在作家黄光平先生的述评中,不光有文学作品,还有哲学、书法、美术、影视等,这就对作家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但在作家笔下,无论评述什么内容,都显得轻松自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从而让读者深以为是、深受感染。没有丰厚广博的知识积累,就无法达到这样驾轻就熟、才情四溢。作家的这一系列文章在省州报刊发表后,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

  书中最后一辑“文坛方言”写身边人,讲身边事,更是让人亲切动容。它既有对当今弥勒文化全局的认知,又有其情怀深厚的深刻反思,虽都大多是一些发言,却意味深长,比如,在《关注现实,讴歌我们脚下的土地》,就出自作家在一次本市文化精品表彰会上的发言:“试想,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如果脱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大地,那么,我们抒发的情感就没有了依附,我们放飞的思绪就像风筝断了线……”他真切地呼唤文艺工作者,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守住文化的根和魂,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灵,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品格、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这样的发言,丝毫没有应景、作秀的成分,言之所及,发自肺腑。在人心浮躁的今天,这样饱含作家思考和体验丰厚储备的写作,更像是某种象征,它是一代人的坚守,也是历史文脉的相承相传。

  人们评判一篇文章的好,“思”和“美”并存是标准,无“思”则浮,无“美”则枯。而本书的每个篇章,都能自然地将两者水乳交融,自成风景。不难看出,作家是以诗意沛然的文笔,将人生沉淀之下的醇厚和宁定,化为简静、率真、清透的言说,从而成就一批具有“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的佳作。我们倾听的虽只是《微言絮语》,却如同感受到一种大音稀声,破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