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队的乡医,名叫范玉,大家都叫她范医生,这范医生小时因家庭困难加之父母亲又重男轻女,只上了两年的小学就不让她读书,他上有哥哥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哥哥弟弟都让读到初中毕业,她姐姐也读到小学毕业,就是不让她读,12岁就随着大人上山下田,稚嫩的肩膀就被压上了生活的重担,14岁那年,就到弥勒县红沙沟公路养护队当一名小养路工人。在工作生活和与人的相处中,她感到没有知识的苦脑,又辞去工作,回到家中,跟母亲说要读书,如果不给她读书,她就不干任何事;如果给她读书了,她愿包下家中的一切家务活。最终,母亲让她去读了,插班在四年级就读。
上课时,她恨不得将老师讲的全部记下来,她给自己较劲,我一定要读好书,多学点知识,可惜,她只得读了一年多点,她又被母亲打骂回家了。两年后,大队上要找一个赤脚医生,她因年轻、又识几个字,就被选上了,经过到公社卫生院、县医院、县卫生局的培训,她成为了正式的乡村医生。
当上医生了,可她一点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提高,她认为每打一针,发一次药,都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命,稍有疏忽,都会弄出人命。自己文化不高只有多学习,每天下班回家后,做完了家务,她就读《中国乡村医生》,《常见病验方》《常见病的防治》等医学书籍,一些字和英文字母她读不来,就向同事请教,渐渐地,她能较熟练地掌握最常见的药物知识了,乡村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病她也能熟悉地处理和治愈,由于她待人热情,按老百姓的说法是心灵手巧,针打得好,很多时候是药到病除,老百姓都非常喜欢她。
那些年,老百姓们到大队合作医疗室打针拿药每人每次只收5分钱,像这些赤脚医生,则由生产队记给工分,每次来人看病拿药,范医生都认真开好处方,认真算好收入,交给分管财务的医生。
说来你别笑,在当时那些缺医少药的乡下,不但人生病来找赤脚医生,就是猪牛马生病了,也要来找她。乡亲们说:“反正是有生命的东西,大体差不多,你就放心的治吧!”为了给乡亲们治好猪牛马,她又找来大量的牲畜病防治的书籍学习,请教老兽医,有时要进到稀烂且臭气熏天的猪厩中打针,她也不会推辞。她说:“那时,一头猪或一条牛就是乡亲们的大半家产了,一切经济来源就是养几头猪或一条牛了,我如果不认真帮他们治好,有些人家可能更加贫困。”
记得有一年深夜3点多钟,天空还下着小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范医生一家惊醒。打开门后,来人急切地说:“范医生快,请你快去救救我媳妇吧,她快要不行了。”范医生问明是因生孩子难产的问题。马上收拾器械,带上药品,穿上雨衣雨鞋随来人去了。直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多钟才回来。那时又没电话联系,丈夫担惊受怕了一夜,说她:“你那么随便跟人就走了,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她说,那时一听是人命关天的事,哪想那么多,要不是我及时赶到,大人小孩都保不住了。”原来,一家农户为了要一个儿子,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强行超生,因胎位异常,从下午2点多钟生产,到了晚上11点多钟孩子还没生下来,家人不找正规医生去接生,而是请一个村中的所谓老接生婆来,又抓又拍,不但孩子生不下来,还弄得产妇大流血,在奄奄一息之时,有人提议赶快去请范医生。待范医生来到,产妇已休克了,她马上进行止血,强心抢救,胎位复正等技术措施,终于将产妇和孩子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那家人千恩万谢,说她救了两条人命,煮了两个糖鸡蛋让她吃下。她又守着输了三瓶葡萄糖盐水,直到下午4点多钟,看病人呼吸正常了,才回来。这件事,让她在山区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都说小乡医,发挥了大作用。
几十年过去了,范医生已老了。乡村行医的医生们的名称已从合作医生、赤脚医生、乡村医生、换成了执业医师等称谓,但那时乡医们走村入户的身影总会在我眼前出现,那种亲切的问候时不时还会在我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