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寒士寒舍”成往事

文章来源:弥勒报 发布日期:2017-10-10 浏览次数: 【 字号:

  通过读书从农村出来工作的人,千千万万。他们的家庭出身一般都较低微,因此,如果按唐代诗圣杜甫的说法,可称“寒士”。可那时候的“寒士”居所状况悲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秋高风怒号,卷走了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结果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现在的“寒士” 居所呢?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渐入佳境。

  我的老家在那崇山峻岭的弥勒西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大部分时间就在那里。房子土木结构,是瓦房,但柱子已被虫蛀,蛀迹斑斑,常掉下灰白的粉末。祖父说他父亲那一辈人就盖了。虽有3间,但有一间关着牛马,七八个人挤住两间,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土夯地板,墙根角老鼠疯狂打洞,掏出来的土,早上被父亲填赛回洞,晚上又全被老鼠掏出来……用水去山塘挑,来回一趟5000米。

  1980年,我师范毕业回家乡的公社(现镇)中学任教,居所是一间腾出的教室,虽土木结构,且3个教师居住,但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是老家的3倍。水泥地板,老鼠别想在其上打个洞。用水去食堂提,来回一趟50米。

  1991年,我被调到县城中学任教。居所是一间空着的办公室,我和儿子住,人均居住面积与在公社中学时的差不多,但是砖混房,地板砖铺就,墙壁洁白,窗明几净。用水去扭水龙头,来回一趟5米。

  1996年,政府投资百万建盖教师住宿楼,我住上了套房,连在农村的妻子、女儿算上共4人,人均居住面积也达23平方米……1998年房改,只出2万余元就获得了产权。2014年,我将其卖掉,后取公积金加部分贷款,在城西买了一套142平方米的居所……

   ——“寒士”居所之变,我“一公一农”的家庭尚能如此,那些“双职工”家庭会是怎样,可想而知。杜甫忧国忧民,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质疑,道出“寒士”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求期盼。如今,“寒士”已得“广厦千万间”,我想他倘若地下有知,会感到非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