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迷蒙的烟雨莅临了弥勒,红河水乡的绿树、红花、小桥、曲廊、亭阁,就连那一幢幢徽派、浙派的建筑,也浸染在这似梦似幻的烟雨中,就像一幅水墨丹青,温婉而又清丽、简约而不失高雅。
那天清晨,我撑一柄小伞,穿行在环湖的绿树红花中,体味着“和风细雨不须归”的感觉。湿润的气息轻拂着我的脸庞,凉凉的,看一眼那些树木,它们就像一个个出浴的少女穿着翠色的衣裙,袅娜着腰肢在浅唱低吟、在窃窃私语。而那红的、粉的、白的、紫的三角梅,樱花、美人蕉,缀着晶莹的水珠,张开笑脸,把那青春的靓丽展露无遗。湖面上,细雨飘飘,水气氤氲,听不到浪的喧哗,也没了鱼的欢跃,只有那一对对鸳鸯,也许在借这迷蒙的烟雨作为它们缔结良缘的婚纱,悠闲地浮在水面,时面交颈,时而对语,仿佛有说不完的情话。而那一座座高大的将军桥、状元桥,低矮的小拱桥,有的像长虹,有的像半圆,有的像弯弓,有的如满月,似明似暗,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讲着弥勒故事,讲着弥勒的武将文臣,英才俊彦。不论登上哪一座桥,就好像将我从现在拉回到历史,去重新体味弥勒先哲们的理想抱负,去感悟先贤们的济世仁心。
绿,是红河水乡的主题,翠绿、青绿、墨绿,鸭蛋绿,树林花草尽展绿。你看:那一株株垂柳,像一个个少女,纷披着它的秀发,在微风细雨中梳裹着它的凤鬟雾鬓。而那一片杉树,则用它修长的腿展示着它的苗条和美丽。还有那一大片董棕,如千手观音般地伸长了手臂,以独特的舞姿,尽情地表演着它的盎然春意。那一棵棵大叶榕,则用它宽大厚实的手掌,接捧着的天空降下的水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手中装不下了,才哗地撒回大地。而那几株芭蕉,则悠闲在摇着它的扇子,仿佛在回忆着它曾经辉煌的过去……
烟雨中的长廊,就像一条飞舞的长龙,在碧波上翻卷,在迷蒙中起舞。那烟雨,正是它腾起的细浪和喷出的水雾,似是要凌空而起,又似从天而降。那清风亭上,有几位文艺爱好者在弄笛操琴,合奏的是江南名曲《紫竹调》,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仿佛听到了“问哥哥呀,绿水可在心中绕?问妹妹呀,青山可在怀里抱?” 的歌吟。不一会儿,我又听到了“人人都说江南美,哪知弥勒胜天堂?”的赞美,此时,听到这样的歌声,让每一个过客都会认为,这样的歌曲既是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也是对红河水乡的赞美。歌声在烟雨中缥缈,在水面上回旋,在绿树红花中跳跃,画意诗情尽在其中。
这时,雨水又大了不少,伞上的水珠也滴滴嗒嗒,路边的树叶沙沙啦啦,三三两两的行人却没有停下来,也许他们也和我一样,要在烟雨中近距离地观赏红河水乡的美景,体会红河水乡的亲切。有的伸出手,掬起一捧雨水甩向天空;还有的将伞闭了,张开双臂与这烟雨亲密接触,似要将这水乡拥入怀中。我走在红河水乡的烟雨中,心头也禁不住涌上了以下诗句:
烟雨迷蒙游水乡,红花绿树着盛装。
水墨丹青众手画,文明城市誉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