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笔走龙蛇 大写红河——何劲松先生《彝思情录》读后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24 浏览次数: 【 字号:

  打开何劲松先生长达45万多字的皇皇巨著《彝思情录》,一股雄浑之气扑面而来,动人心魂。通读全书,充分领略到全书呈“虎头、豹身、凤尾”架构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表达和深切关注;“无冕之王”的精彩出击,“匹夫有责”的深刻洞察。同时,作者集散文随笔、新闻报导、时政评论体裁为大成,更难得的是,对各种文体的驾驭,何劲松先生都挥洒自如,甚至游刃有余。

  在卷首“彝人情”中的《弥勒旅游经济中的彝族阿细文化产业之发展分析》一文中,作者以彝族阿细文化风生水起、活力四射的“可邑旅游小镇”和以“阿细祭火”闻名于世的红万村为个案,精辟地指出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对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挖掘、提升,能为旅游塑魂、造型,从而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同时,也对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同化”——如一些土生土长的风习随世风飘散、很多彝族妇女刺绣的手艺已经荒废、失传,导致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石漠化”的危机等引发忧思。拿什么拯救你,彝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作者站在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时代精神演变、社会经济走向的高度,开出了对症的“药方”:把可邑、红万村两颗明珠擦得更璀璨夺目;要把阿细跳月为主的民族文化普及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带好教好他们的学徒;要加大力度做好阿细口碑文化译制工作等六条建议,真是谋高虑深。只要我们着力落实,一定会健行致远,让彝族阿细文化更加独具风韵,领舞彝风。

  何劲松先生的家在彝族阿细人世居的由好山好水成就的“名村圣地”——弥勒市西一镇烂泥箐村,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但美丽并不富饶。在随笔《晒晒我的家》一文中,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一家人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喜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靠着党的民族政策,靠着几代人的自强不息,作者一家成了让人敬羡的“书香门第、老师之家”、为民服务的“主任之家”、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之家”,且“辛勤持家扶贫济困成家传”,这么一个社会成分多重叠,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不正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0年来万千家庭的一幅缩影?读来意味深长。本辑中几篇“纪实报告”和“人物春秋”如《一个不可忘却的老外——邓明德神父》、《毕景星——阿细彝区文化教育拓荒者》、《薪火相传的接力》等,一篇篇读来,情真意切,有血有肉,感人肺腑。

  在第二辑《记者怀》中,我高度认可那段引言:“曾经的《红河日报》老总,红河州新闻职称最高者,总喜欢带着记者走在前列深入一线采访;总爱干在实处领军指导记者写作、真实报道火热的建设场景,讴歌时代的风采,反映发展的气息……”最好的新闻作品永远是靠腿走出来的,因为“喜欢带着记者走在前列深入一线”,从而成就了《造福民生绘画卷》、《奋发有为彰显红河人的精气神》、《且听红河奔腾的涛声》等大批雄文,从中看到了作者对反映新闻本源价值和传递党委、政府主流声音这两大要求有机统一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作品,主题都是围绕着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去采访报道的。突出表现在:作品大多来自于基层农村,以具体的、细节的变化入手,从不同的侧面,生动描绘了以变化这一新闻的灵魂巧妙入手,以小见大,散发着汗水和泥土的气息,生动反映了“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等重大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在红河大地的生动实践。点面结合,细节丰富,阐释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风貌。这些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红河经济社会发展全息图的截面,组合在一起,就是红河大地一幅立体群雕。让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红河的响声,红河的激荡,红河的涌流,红河的春潮。

  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作为一家主流媒体的老总,何劲松先生所致力的,当然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引导舆论的事业。这既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责任所要求的。本辑中为历次州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召开而撰写的社论,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党性原则,深厚的思想水平和理论色彩,观点鲜明,针对一个时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全面概述,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指导思想,指明今后的任务和奋斗方向,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神采飞扬,鼓舞人心。

  第三辑“政道心”,收录了作者的所学、所思、所得的一些时事评论,这些篇章紧扣时代脉搏,言之有理,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有声有色,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给读者以启发和教育。

  最后一辑“墨客志”,读人读书,生机勃勃,展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思想的光芒,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和弘扬了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甚至也具有了无可争议的、永恒的普世价值,读后令人振奋,予人启迪。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的文风多姿多彩,长袖善舞,或冷峻犀利,或润物无声,或笔走风雷;视角也是多元,或针砭时弊,或颂扬善美,或条分缕析;但相似的是对社会的高度敏感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挖掘,还是形式表现,都有鲜明的特点,有的堪称新闻精品。这些作品在如何选择和报道重大典型,如何体现弘扬我们社会和时代的核心价值,如何使报道获得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甚至使作品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审美价值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