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者甸红坡头神奇的巅峰,我们放飞所有的情思,任目光随意挑选,目击之处,都是迷人的风景。
在者甸人每一个灿烂的笑容里,都书写着一篇诱人的故事,一章颇富哲理的散文,一幅美丽的图画……
于是,我们顺着乡间公路,纵情地投进者甸的怀抱,去寻求者甸诱人的风采……
五十八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016年1月19日,弥勒市者甸水库拦河大坝合龙了!大坝工地上彩旗飘飘,鞭炮长鸣。市、镇、村领导及工程设计、施工、质检、监督人员和工人们一齐欢呼大坝的胜利合龙。
市委副书记岳建青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祝贺。建设者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决心加快建设速度,保证在2016年5月底完成整个后续工程。
从1958年到2016年,整整过了五十八个春秋。五十八年,凝聚了者甸人不懈的追求;五十八年,沉淀着者甸人的奋斗历史。1958年“大跃进”时期,者甸人就曾经想在者甸河的上游,补其的小梁箐建筑水库,但因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而下马。到了“文革“时期的1967年,曾以“长藤结瓜”的办法,把各条山沟的洪水聚集起来,在坟墓山背后的秧田冲建了一个“红星水库”来解决者甸的水利问题。但由于连年雨水减少,旱象严重起来,“红星水库”成了“干塘子”。1979年,还是采用1958年的方案,在者甸河的上游补其小梁箐重新开工兴建水库,动用了许多人力物力,打下了许多五靣石,但由于资金跟不上而再次下马。1992年,再次上马,也是因资金不足而第三次下马。
2014年,省州市人民政府水利部门经过勘测、评估、设计,决定投资5045.62万元兴建弥勒市者甸水库,终于使者甸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庆祝者甸水库大坝合龙的时候,补其者甸两个村民委员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团结合作精神令人感动。者甸水库地址是建在补其村委会管辖的土地上,而水利享受主要是者甸人民。补其的同志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山亲水亲,人更亲。者甸的发展,也是我们的发展;者甸人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水库虽然占了我们的山沟,但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我们也能利用水库的好处嘛。”者甸村委会的负责人拉着补其村委会负责人的手说:“我代表者甸人民感谢你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舍己为人的深厚情谊。”
者甸水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输水隧洞、灌溉工程等组成,库水流经腻租、龙潭、小寨,然后进入红星水库,从红星水库再往南流到四家、小者甸、大者甸、三家,整个者甸的村寨全面受益。输水渠道全长10多公里,要经过许多坡地和农田,被占土地的农户心疼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一时有些想不通。党支部春风化雨,深入农户,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想通了,他们高兴地说:“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个人损失点算什么,将来水利条件好了,我们的损失会成几倍地补回来。”他们心甘情愿地拔了自己的庄稼、果树,不要任何赔偿,使者甸水库的工程顺利进行。
者甸水库建成后,者甸坝子将会变得水旱无忧,山坡将变成花果山。者甸的明天会更好!
者甸的春天
者甸是一个狭长的小坝子,四面被群山环绕着,南北长约10多公里,东西宽仅有几百米。坝子里共有7个村寨,居住着傣、彝、汉、苗等民族,总人口3200多人。
在50年代,者甸曾经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河水长流不断,山上青松覆盖,沟箐里灌木丛生,水流潺潺,水里还有鱼、虾、螃蟹等水生动物,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林间飞翔啁唱,山林里有豹子、麂子、野猪、野兔、豪猪、野猫、野鸡、鹧鸪等野生动物走动,山坡上有狼群出没,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关满水的塘子,水深数尺,塘子里面放养着鱼儿,常有野鸭游弋……农民们种植水稻、甘蔗、包谷、蚕豆、荞麦等农作物,有的人家还养着牛、马、羊群,完全是一幅自然农耕的景象。
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者甸坝子水头的原始森林被国家开采利用,四周山林也在逐年减少,山上的青松被砍光,加上天旱无雨,者甸坝子开始出现了旱象。严重的年代,河水断流,庄稼歉收,原来常年四季蓄水的水田不见了,塘子也无法关水了,稻谷无水栽种,只好改种包谷。再严重时,者甸河干了,几个村寨的龙潭水也不出了,不但粮食颗粒无收,而且人 畜饮水也要到10多 公里外的竹园去拉水来吃,一些见机行事者乘机做起了卖水赚钱的生意。特别是2009年至2014年,云南出现了连续6年干旱,者甸更是重灾区。田地无望了,农民们纷纷外出打工,田地荒芜,吃粮吃水困难,留守的人们望着火红的太阳发愁……
者甸的故事很无奈,者甸的故事也很精彩。
党中央改善民生政策的春风吹遍全中国,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温暖人心。2014年省、州、市人民政府水利部门经过勘测,评估设计,决定投资5045.62万元兴建弥勒市者甸水库,并重新加固修建红星水库,把它与者甸水库串连在一起。工程建设的施工承包给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昆明新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期从2014年11月8日开始,到2016年5月底完工验收,2016年1月19日,者甸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已竣工合龙,沟渠施工即将完成,现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中。
岁月无法剪断的记忆,把今天和昨天连成了一片。风雨无法泯灭的追求,延伸着梦想的实现。者甸水库的沟渠从者甸坝子的东边山坡半山腰上开凿,顺势而下,由北向南灌溉整个者甸坝子。
“红坡头”的名称,是解放前,这里的森林被砍光,山体裸露出鲜红的颜色而得名。记得我们上小学时,教我们的孔宪华先生批改作业是用红坡头的紫土当颜料的。为了去寻找紫土,他带领学生,爬上龙潭村的石洞坡,翻过风口,一直走到红坡头,东挖挖,西撬撬,终于找到了紫土。孔先生高兴地笑道:“哈哈,终于找到紫土啦!”我们把紫土带回学堂,用石臼舂成粉末,供孔先生用水调匀,以毛笔蘸着使用。
红坡头树木稀少,虽然杂草丛生,但掩盖不住那火红的颜色。风化后的红土,下雨后成红泥巴,行人从这经过就会粘满脚掌。解放前,这里曾经住过人家,靠种包谷生活,但人家很少,后来土匪抢劫,仅有的几户人家都搬走了,这里变成无人烟的荒山秃岭。
解放后,新中国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各族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合作化运动中,竹园区人民政府,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他们从林业局调来松树种子,分配到各村社生产队、机关、学校,发动全民种树。我们那时在竹园小学读书,积极参加了植树造林的活动,一人挖塘,一人下种并盖土,漫山遍野都是义务种树的人们,歌声、笑声撒满了整个山坡。
时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红土坡变成了青松密布的大林场,一改过去红坡头的面貌。我们在想,红坡头变成了几十万亩的林场,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是多么不容易啊!由于贫困,人们砍柴、卖树赚钱,有的曾被罚款、拘留,有的甚至被树砸伤舍去生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减少人们砍伐林木做柴草,曾经提倡过节柴灶、沼气灶,但成效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乱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网改造到农村,山村用电充足,家家户户用电做饭炒菜,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减少了群众对柴草的依赖。另一方面,村民的护林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大家懂得了“有青山才有绿水”的道理,自觉地爱护林木,不再乱砍滥伐了。
在一个山凹里,出现了青砖白墙的几幢漂亮的房屋,在青松的衬托下特别显眼,者甸村民委员会的总支书记张保平为我们开车又当向导,他告诉我们,这就是竹园林场。
我们走进林场的管理处,场长告诉我们:“为了搞好护林防火工作,我们修了这条山间水泥公路,既方便了我们巡防的需要,也便利了者甸、补其两个村民委员会群众下地出行的需要。”张保平同志说:“村民和林场的关系可好了!林场对村民给予照顾,村民对林场的工作也给予大力的支持,自觉地维护森林的安全。我也是一名义务护林员呢!”
告别林场管理处,我们驱车顺着红坡头林场的山梁往北行进。公路在青松的掩映之中,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一棵棵笔直的松树,青枝绿叶,整齐地排列在公路的两边,山风吹来,涛声阵阵,发出呜呜的叫声,松树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要是夏天雨季,这山林里还出菌子呢。那像星星似的野生菌,躲在松毛下面,你只要仔细地寻找,保证能找到。这里的野生菌种类繁多,有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见手青、米汤菌、土馒头、刷把菌……。我说的这些是无毒的,可食用的;有毒的,不可食用的那就太多了,不能捡回去。有时候运气好,还可以捡到好吃的鸡枞呢!
在红坡头的一块平坦的地方,栽种着许多果树,我们问张保平同志是谁栽种的。他高兴地告诉我们:“这里叫石牛塘。一个浙江姓金的老板在这里承包种杨梅。大约种了300多亩5000多棵,年收入200多万元,收益不错。”我们很吃惊。这山头上的果园有这么好的收益!要是我们年轻点,也想来这里种上些杨梅树发财哩。他笑着对我们说:“者甸还真有人跟上来了哩,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戴存云带着一批农民开始种杨梅了。”
者甸水库建成后,者甸的山坡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