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信息

弥勒市:同心共育“石榴籽” 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

文章来源:弥勒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24-09-06 浏览次数: 【 字号:

  弥勒市,长久以来都以浓郁醇厚的少数民族习俗和文化,散发着独特迷人的魅力。阿细跳月、阿细先基和阿细祭火等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在此发源和传承。全市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总人口57.01万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壮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2万人,占总人口的4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弥勒市人社局以促进各民族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点对点”输送稳定省外就业规模,“面对面”服务扩大市内就业比例,“手把手”培训提高就业增收能力,齐心协力搭好就业“连心桥”,同心共育“石榴籽”,用民族团结之水,浇筑和谐奋进之花。

  “点对点”输送,稳定省外就业规模。近年来,弥勒市加强就业人员劳务对接、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强化“点对点”劳务输出,支持和鼓励各族群众赴省外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方面,注重用好驻深圳、东莞、泰州3个农民工服务站作用,不断加强省外优质岗位的开发和储备,目前,已储备100余家企业、2万余个省外优质岗位,不断扩展各民族务工人员择业选岗空间;另一方面,由市人社局牵头,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协同市内外12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农民工服务站,各乡镇(街道)劳务经纪人,建成“人社部门+人力资源机构+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模式,采取线上发布招聘信息、线下举行专项招聘会的方式,畅通群众外出务工渠道。目前,全市实现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3.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转移就业9180人,通过组织专车、专列“点对点”输送弥勒籍务工人员24车次共计956人;线下举办招聘会19场,提供就业岗位1.94万个,初步达成用工意向2900余人。

  “面对面”服务,扩大市内就业比例。聚焦重点就业群体,与街道、社区协调联动,在铺田社区(中央华府停车场)建成市级首个“零工市场”,为用人单位、求职者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助力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实际成效。目前,零工市场累计登记零工人员信息1800余人(次),共62家企业登记用工需求,实现灵活就业500人次,真正让“零工市场”变成“零工之家”;全市3家就业服务站提供市内就业岗位67个,初步达成用工意向214人次。结合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就业服务特色及劳动者就业需求,在福地、凤凰、小河边等村(社区)设置零工驿站和就业服务站,为辖区企业和就业人员提供高效、多元、灵活的就业创业服务,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帮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岗,创业有助。截至目前,全市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6.78万人,占就业总人数78.23%,其中少数民族5.03万人;线上发布岗位35期,提供就地就近岗位近5000个。

  “手把手”培训,提高就业增收能力。结合弥勒市民族地区刺绣、服饰、美食等特点,依托“企业+政府+绣娘”的发展模式,在西三镇举办“定制化”网络平台直“直播带货”民族刺绣培训,让绣娘们按照企业的订单需求生产绣品,帮助广大民族地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温暖产业,以“网络(创业)直播”温暖群众的心,实现各民族劳动力挣钱顾家“两不误”;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返乡回乡人员就业创业专项行动为抓手,开展“一对一”服务,针对计划返乡后市内就业的,开发金锣集团、多莉服装、乡镇种植园等长期性临时性就业岗位供其选择;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创新培训“项目化”管理方式,针对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特点,科学设置培训的项目、班次,加强全过程监管,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截止目前,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个班4007人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少数民族共计1202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2899人,就业率达80.97%。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下一步,弥勒市人社局将大力支持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线上+线下”渠道作用,多措并举提升“直播带岗”民族特色刺绣品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升就业和创业技能,走出一条刺绣文化产业新模式,拓宽各族群众就业“致富路”,切实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