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太平街道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提质为核心,巧用“制度规范、精细管理、多元活动”三招,推动农家书屋从“建起来”向“用起来”“活起来”转变,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制度筑基,让书屋“立得住”。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筑牢农家书屋规范化运行根基。统一制作并悬挂农家书屋标识牌、管理制度牌,明确书屋开放时间、管理员信息等内容,提升阵地辨识度和规范性。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新书登记制度》《图书保管制度》的五项管理制度,并建立“随机+定期”监督机制,对照制度清单检查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如开放时间不足、台账记录不全等)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到位。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管理格局,保障农家书屋长效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开展专项督查1次,发现问题3处,整改3处,整改率达100%。

精细管书,让资源“用得好”。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围绕书目数据认识、新增读者建立、如何进行借书和还书操作以及分类管理、排架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课后手把手指导,同时组织专人对辖区13个村(社区)开展图书资产清查,逐步核对各书屋藏书,重点核查图书数量、完好度及分类情况,建立“一书一码”台账以实现图书信息实时可查,此外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红色类书籍、农业科技、文学艺术、少儿读物、法律法规等十大类,每类图书单独陈列并设置醒目标识方便村民快速查找。并积极争取上级图书馆的支持,定期补充、更新农家书屋藏书,确保书籍种类丰富、内容新颖,满足村民多元化阅读需求。截至目前,新增各类图书780余册,培训2次,参与人数50余人次。

活动聚能,让文化“热起来”。街道立足不同群体需求与乡村实际,打造“分层分类+节点特色”的活动阵地,针对妇女群体开设“巾帼读书角”,家风家教、手工技艺交流会;为留守儿童打造“周末阅读乐园”,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绘本共读、课业辅导、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等活动,结合“护苗”行动加入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教育;在“4·23世界读书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各农家书屋策划读书系列主体活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则推出“民俗文化展”,书法创作、剪纸体验、民俗故事讲解等形式,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同时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大家谈”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村民养成文明新风尚。截至目前,农家书屋开展各类活动10余场次,参与群众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