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投资环境

匠心如炬 智造未来!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产业工人奋斗群像素描

文章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发布日期:2025-07-03 浏览次数: 【 字号:

荷香清露消暑意,柳动风生皆风景。

夏日的湖泉之畔,晨雾尚未散尽,而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河卷烟厂”或“红烟”)的机器轰鸣早已唤醒群山。在这片流淌着工业血脉的红土地上,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身影,正以指尖的微光丈量时代的高度,用数字的洪流灌溉传统的土壤。

他们不是传奇,却将平凡岗位淬炼成钢;他们不求闻达,却在毫厘之间雕刻着中国智造的脊梁。让我们走近他们——这群新时代的红烟产业工人,聆听他们与精度的对话,见证他们破壁的勇气,感受他们传递光热的脉动…

毫厘匠心:岁月淬炼的指尖传奇

夜色阑珊,红烟卷包车间里却明亮如昼,繁忙的生产线穿梭不停。突然,7号机一声刺耳的“咳嗽”,让流水线上的产品顿时又乱了阵脚。操作工急忙拨通了“设备神医”的电话。

“才叔,机器又‘闹脾气’了……”

这位“设备神医”是车间维修工吕伟才,曾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才叔”,不仅因他年资长,还因他那手出神入化的修机功夫。

吕伟才在维修设备 李繁婕 摄

当初他以“国产设备,必须跑出中国精度”作军令状,凭借一双“毫厘妙手”,将4组国产ZB48A包装机从“水土不服”调教到如今的“脱胎换骨”。

在机器精准运转的协奏曲中,毫厘之差便是天壤之别。 一次次精确测量、定位折叠器和烙铁相位,一遍遍优化转塔模盒及折叠指吸风系统,精准到以0.01毫米精度的调整……

解决条膜问题后,却又出现了拉带头翻折的新问题。才叔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挫败,抄上家伙,又是一场与设备的“博弈”,反复微调后找到了最优解。

从凌晨鏖战至清晨,才叔终于赶在早班前安装调校完所有零部件,9个小时的深夜奋战与坚守换来了设备满分状态。

江湖夜雨十年灯,孤舟万里照寒星。

“设备畅行无阻,才是我们工人的体面,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是吕伟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求快的时代,才叔以慢工细活和毫厘必争的执着,专注打磨着维修师的那份匠人本色。

同样在卷包车间,年轻的林海泉则用“笨功夫”诠释着匠心传承。备战集团技能竞赛时,面对陌生的机型考题,他选择最朴素的路径:晨光熹微中5点即起苦读教材,错题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手机备忘录。

“别人练3遍,我就练10遍。”实操台上,他把设备能拆的部件反复拆装数十次,故障现象烂熟于心。

“他就像一块海绵,把9年经验全部榨出来融入比赛。”教练组长评价林海泉厚积薄发、一朝绽放。

这种将日常积累转化为竞赛优势的能力,林海泉凭借对设备“呼吸”的敏锐感知,仅用2分钟锁定故障点,最终以“零失误”折桂,带着“云南中烟技术能手”的荣耀归来,将竞赛淬炼出的“快速自检流程”倾囊相授于班组新人。

时光在才叔布满老茧的手掌上刻下年轮,也在林海泉专注的眼神里沉淀力量。他们的“毫厘之争”,并非锱铢必较的计较,而是对“精”的无限敬畏,对“准”的永恒追求。正是这份融入骨血的匠心,让冰冷的机器有了生命的律动,让每一次齿轮的咬合都奏响品质的强音。

两代工匠的指尖传奇,在细微处雕刻着工业的精度与尊严,成为岁月无声的勋章。

智汇蓝海:永不枯竭的创新血脉

当新老工匠的指尖传奇仍在车间回响时,一股融合了智慧与勇气的力量,正悄然驶向数字化的深蓝海域。

在红河复烤公司的高架库,一场突如其来的堆垛机故障将原料“封印”于巷道。青年电工倪瑞璞、陈道佳临危受命,手动出库虽然暂时解了燃眉之急,但两人额头的汗珠却透着急切:“再慢怕影响生产,要是设备能‘自救’多好。”

灵光乍现,“救火程序”的构想喷薄而出。他们征得许可,彻夜钻研,翌日程序雏形初现,并在修理工、操作工师傅们协助下投入试验。载入程序后,无需手动输入代码,一键点击,即可在不同堆垛机间快速切换。

实验成功,还没来得及庆祝,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光会动不行,程序还得选对“对象”。为精准匹配均质化工艺要求,他们虚心求教工艺员梁晏凯,将“寻找同等级、烟碱值最接近的替代原料”的复杂逻辑,转化为程序运行的“心算”内核。

当程序成功通过测试,故障再次来袭时,只需轻轻一点,系统便会自动调度最优原料出库,为抢修赢得了黄金时间。回到工位的倪瑞璞、陈道佳,郑重地将创新成果添入《故障处理手册》,并将经验详实分享至工作群。时代青年的智慧火花,照亮了物流系统的新航道。

倪瑞璞、陈道佳启动新程序

在红河复烤新厂区建设的宏大叙事中,人称“孔督”的孔祥明正编织着一张更为庞大的“智网”。肩负集控系统建设重任的他,深知“一键生产”的浪漫口号背后,是智能与传统的艰难兼容。

“创新不是大开脑洞,而是要解决实际痛点。”想让系统建设方向更明确,孔祥明做足调研工作,收集了不少复烤一线师傅的需求。

他泡论坛、钻工艺,更扎根一线倾听痛点:老师傅频繁调节润叶加水量的辛劳,手动输入参数的烦琐,皆成他创新的靶心。

搭建3D数字孪生系统期间,孔督时常思索,如何让系统便于使用、操作?他从汽车上获得灵感——若将整个车间看作一辆汽车,那中控室就是驾驶舱,3D数字孪生系统就是“车机”,一套集生产操作、生产管理、过程展示于一体的3D数字生态系统就此诞生。

孔祥明说:“细节多做一点,就为一线多担一份责任。”

孔祥明走在投产后的联合工房

他借鉴制丝经验,创新提出“水分温度联动预测”思路,让系统当“预言家”、生产线做“执行者”,系统投产后稳如磐石。他带领的“数智军队”亦在实战中壮大,组员王庆发感言:“和孔督待久了,连对自己的标准都变严了。”

倪瑞璞、陈道佳指尖跃动的代码,孔祥明心中勾勒的数字蓝图,是新时代红烟工人对“匠心”的生动续写。

当匠心的“稳”遇上数字的“快”,当经验的“深”拥抱科技的“新”,红烟产业便拥有了搏击风浪、驶向未来的强大引擎。这数字河流中流淌的,是红烟人永不枯竭的创新血脉。

质胜千钧:守护舌尖上的“云味”

无论是指尖的毫厘艺术,还是数字的智慧浪潮,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那份沉甸甸的、关于“质”的承诺。在红烟人心中,质量是生命线,是流淌在品牌血液中的“云味”基因。

滤棒成型车间副主任郑建平,被工友们戏称“眼睛比激光检测仪还毒”。当他抄起一根有轻微触头的滤棒,便毫不犹豫截停了7号成型机。“我一直在线监测,停机会影响效率……”操作工杨倩涨红了脸解释。“这个情况得停。”郑建平眉头紧锁,语气不容置疑。

郑建平(右)分析滤棒触头产生原因

当8号机圆周仅超0.03毫米的“瑕疵”被他精准捕捉,他果断下令:“这个时间段的滤棒全部复检。”他深知,这毫厘的疏忽,足以毁掉整批产品的纯净口感。

郑建平的“严”并非刻板。当李王江捧着记满成形纸波动问题的笔记本跑来,他立刻组建攻关小组,每日测算纸张湿度、透气度,硬是摸清了含水量对圆周影响的规律,为材料存储规范打下“地基”。

数月后思想交流会上,杨倩主动汇报:“现在发现‘小苗头’就跟看见警报灯似的,马上停机。”郑建平温和颔首:“我懂年轻人想抢效率,但质量永远排第一。有了质量,才有底气谈效率。”这份对质量的敬畏,已从制度内化为本能,流淌在车间的每一寸空气里。

在制丝车间,副作业长李忠青用“抽丝剥茧”的韧劲,攻克着影响“云味”醇厚的顽固堡垒。当烘丝工赵海山再次反映“批间筒壁温度波动”的老大难问题时,李忠青没有回避。他深知温度不稳如同暗礁,时刻威胁着烟丝品质的生命线,是舌尖“云味”纯正与否的关键。

李忠青带领岗位人员扎根现场,逐批调取、比对历史温度曲线,像侦探般寻觅蛛丝马迹,终于发现症结——缺乏科学的温度设定指导值。

于是,多批次跟踪统计启动,数据如溪流汇成河海,最终凝聚为精准的筒壁温度指导模型。当稳定控制的温度让质量指标稳稳超越目标值,困扰多年的难题终被解决。

李忠青(右)分析历史温度数据 杨春娅 摄

“操作岗位上,问题的钥匙往往藏在细节褶皱里。”李忠青常对组员说。他将“质量守护”化为日常:穿行设备间检查管路脉动,在绩效设计中肯定高速机操作工的辛劳,将班组成员的难题视为头等“心事”。潜移默化中,班组养成了在细微处寻求突破的习惯,淬炼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凭借出色的质量控制成效,他所在的班组多次获得集团级“质量优胜班(机)组”荣誉称号。

质胜千钧,重若山岳。郑建平、李忠青的脚步日复一日地叩响在车间的光影之间,他们的“严”与“韧”,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对“责任”最庄重的书写,对“信任”最深情的回应。无数个日夜对细节的打磨与坚守,成为托举“红烟品质”最坚实的力量。

暮色四合,红河卷烟厂的灯火次第点亮,与天际星河遥相呼应,绘就出一幅现代工业与人间烟火交融的美丽画卷。在机器永不停歇的轰鸣里,在传统与智能交织的巨网中,一群烟火人间的匠心守护者,正以最朴实的坚守与最昂扬的创新,创造着属于自己、属于红烟,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无上荣光。

星河长明,匠心如炬。红烟人的故事仍在续写,下一章的标题,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