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啊细”,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彝族有很多的支系,比如阿吾,撒尼,黑彝,白彝等。唐宋时期,弥勒地区有彝族祖先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弥勒部。彝族是弥勒地区古老的原住民族,弥勒是彝族阿细人高度聚居的地区。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与彝族其他支系同源,聚居于云南省弥勒、石林、泸西、丘北等县。据统计,阿细人约十万人,其中弥勒市有七万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住在弥勒县的西一、西二和西三三个乡镇中,其中西三镇居住有阿细族19886余人。
阿细族群的名称来自于本族群的英雄人物“阿细”,属人名演变成集体名称。受汉文化的影响,阿细人使用汉语时会将他称的“阿细族”变成自称,事实上,此处的“族”指的是族群,即彝族的一个支系,而非单一的独立民族。
阿细话属于彝语东南部方言阿细土语,特点是辅音发达,浊音多,韵母简单,声调为4个。阿细人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与其他彝族支系大同小异,同源异流。阿细人信仰毕摩文化,但是在历史发展中遗失了彝文,阿细人的口头传统较为发达,有:口传史诗,如《阿细先基》;口传毕摩宗教经典,如石连顺先生整理的阿细口传《指路经》,从内容上看,以及用口头程式理论来分析,都与其他支系的指路经高度相似。据研究,古代阿细部落为当时众多彝族部落中能征善战、英勇忠义、视死如归的一个强悍武士部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凉山彝族极其相似。
传统上,阿细人多居住在半山半坝,有水田有旱地,主食大米和杂粮,善种蔬菜,肉食以腊肉为主,兼食鸡、羊、牛。阿细男子嗜好饮酒,喜欢抽水烟筒。阿细人民风古朴,遵礼制,重伦理,讲义气,热情好客。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婚恋自由。阿细人的舞蹈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歌舞娱乐围成圈人山人海,吹奏弹唱集体跳月,热情奔放。与彝族其他支系的三弦不同,阿细人的三弦特别长特别大,阿细人集体跳大三弦舞时场面壮观、尘土飞扬、气氛热烈,因此,大三弦舞也成为了阿细人的一张文化名片。阿细人的歌舞往往和信仰祭仪结合,娱神又娱人。阿细人的传统习俗仪式有: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摔跤、密枝节、火把节,等等。
阿细人的史诗——阿细先基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在云南弥勒市西山一带的阿细人民口头上,“先基”是阿细语“sei ji”的译音,为“歌”之意,是这一作品诗歌和曲调的总称。
“先基”,阿细语意为歌或歌曲。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时候”,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活习俗。第二部分“男女说合成一家”,记叙阿细人独特的婚姻和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意义。
用“先基”调唱的传统诗歌,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系统的,它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诗。阿细人民也运用“先基”调唱出了许多歌颂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诗歌;但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它们已是另外一些作品,和古老的叙事诗无有机的联系。
长诗内容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细人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侧面,神话和现实交织,理想和事实融合,既是文学,也是历史。1959年出版了新版的《阿细的先基》。
2013年8月9日,弥勒市彝族研究学会召开《阿细先基》出版座谈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的又一次出版发行,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使彝族的口碑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弘扬。
《阿细先基》内容丰富,优雅的韵律和细腻的抒情,反应阿细人民幻想与希望、欢乐与痛苦、奋斗与追求及广阔而炽热的内心世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生产生活场景,是一部反应阿细人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史诗。《阿细先基》是对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描述,真实地反应阿细人对人生、对世界和历史、宗教、信仰的基本观点和风俗习惯,是神话与现实的交织,是一部优美的叙事长诗。
阿细人的纯朴——婚俗

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区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对方是否爱劳动。一个相貌出众的青年,如果好吃懒做,艰难找到对象;相反,相貌平常而勤劳朴实的青年,却往往遇上如意的伴侣。
阿细小伙和阿细姑娘在山上放牛羊时对山歌相互认识后,便约定日子一起欢跳阿细跳月,他们边跳边选自己心上人,眉目传情,表达心愿。待跳月结束后,阿细小伙主动上前把阿细姑娘“拖”回家,互诉衷情,缠缠绵绵约定终身大事。第二天,小伙领着姑娘上山找回一背柴火,背到男方家里会见父母,若男方父母同意姑娘做儿媳妇,则指定地点让姑娘堆放柴火;若不同意,则好言劝说其背回山里。男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后,则第三天,姑娘、小伙就称天亮之前返回女方家,小伙悄悄挑回一担水。若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允许小伙把水倒入水缸,若不同意则把水泼出门外。这就是所谓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
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当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极少。
阿细人的激情——斗牛

阿细斗牛已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火把节、春节或遇重要喜庆活动,人们便以村或乡、镇为单位举行斗牛比赛。比赛时参赛的牛被牵到一起进行顶力和耐力较量,以淘汰的方式决出“冠军”。
关于斗牛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的六月初一这一天,,有两位过路人在大树下乘凉,他们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白一黑两头牛在角斗。两人试图把两头牛赶开,然后各套一头回去,但无法接近。此时,一位骑马的人高喊“ 白牛上天,黑牛入地。”两头牛随即消逝。在黑牛陷入之处出现一汪泉水。两位过路人见一对夫妇在种地,便问他们是否看见牛了。农夫答道“:牛是见了,但跑的方向没看清。”两人只好惋惜地离去。这一年,那对夫妇种的地收成特别好。因此,人们认为牛斗架的年岁是丰收之年。故每年的六月初一,都要到山上举行斗牛的活动,并逐渐演变成盛大的节日。还传说,过去有一头荣获冠军的牛缠着红绸回家,半路遇一老虎,牛将老虎抵在田埂下,一天一夜后死去, 牛也力竭而亡,挂红绸也由此沿袭下来。
阿细族善养牛也好斗牛。阿细族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一定要举行斗牛比赛。届时,,先一群一群地斗,然后留下强者争夺冠军。斗败一方的主人要给赢的牛挂红绸,以表祝贺。斗牛上还要举行热闹的歌舞活动。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在三弦的伴奏下欢快舞蹈,尽情歌唱。
阿细人的角逐——摔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年,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阿细人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 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摔跤运动。阿细人粗犷豪放,阿细汉子刚烈如火,力大无穷,阿细女人坚韧如山,巾帼英雄。而节日间或农闲时进行的摔跤运动,更是将这种崇尚武力的意识发挥到极致。西三镇成了闻名于世的摔跤之乡。
弥勒是摔跤的故乡,弥勒部自古就有摔跤的习俗与爱好,并一直传习至今。作为弥勒部的重要后裔,阿细男儿从小就会受到摔跤的熏陶和训练。如同生下不久的骏马就会奔跑一样,阿细人的孩子刚会说话就学摔跤, 在包谷地里摔,在麦秸堆上摔,在山岗草坡上摔,阿爷阿爹在一旁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于是,百里彝山,摔跤英雄辈出。他们不仅争雄在故乡的土地,还角力于全国跤坛且愈战愈勇,折桂如囊中取物。当地人都知道:摔跤和跳月是彝族做人最体面的事情,凡在村里受人敬重的人,有哪一个不是摔跤和跳月的佼佼者呢。跳月和摔跤,没有功利,而是为了歌颂人生、生活,是为了证明人的力量,是对脚下的大地深深的感恩。
十里八乡的摔跤是弥勒各民族,特别是阿细人最热闹的节庆活动之一,只要哪天见到集市上有人戴着草帽、 肩拖长布沿街叫喊“来看摔跤了,来看摔跤了,哪年哪月哪日在某某村子要摔跤了”,平时忙于农活而显得沉静的西山,整个儿一时便炸了锅似的沸腾了。 阿细人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阿细人男女老少无一不爱摔跤。为什么都爱摔跤?一是阿细人天性快乐,喜欢聚在一起开心,摔跤场上游人如织,热闹自不必说。二是阿细人好客,平常各忙各的,没时间亲朋相聚,摔跤活动是最好的相聚理由和机会。一听说摔跤, 便立马想方设法联系自己的新朋老友、亲戚弟兄。作为摔跤主办村的阿细人家家户户便开始买酒备菜了,到时绝对摆出他家最好的好酒好肉好菜,绝不保留。其余村寨的阿细人也开始农事安排调整,以便到时快活一天。三是阿细人是个英雄崇拜的民族,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场上的英雄可是阿细姑娘择偶的首要标准。
阿细人的灵魂——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旋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甚至出国演出。 1950年,阿细人跳进中南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祝福。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跳出了国门,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上个世纪80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2000年,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008年,“阿细跳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细人的热情——酒歌与酒文化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喜酒、好酒、爱酒,甚至还有“嗜酒如命”的少数民族。阿细人,就是这么一个喜酒、好酒、爱酒的古老的民族。阿细人的酒歌和无时不在的酒文化,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在创世纪长诗《阿细的先基》中就有“有酒不想肉,有肉就想酒”的诗句,阿细人好酒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阿细人的酒,是忠贞义情和崇高气节的载体,百姓以酒示友好,英雄以酒盟誓,壮士以酒壮行……酒的功能不胜枚举。阿细人好酒,但喝的是一种豪气、爽气。阿细人的神话传说很直观地告诫后人:喝酒不是坏事,把握得住,方法得当还能成就大事业,但切莫贪杯误事。
阿细人的酒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甘蔗渣酒、苦荞酒、甜荞酒、大麦酒、苞谷酒、用苞谷大麦苦荞等安一定比例酿成的五谷酒、可以医治疾病的泡酒、麻栗子酒、红薯酒,还有用苞谷面捂的甜白酒。写在羊皮纸上的阿细《颂经》中说:“吃的十二样,喝的十二样。这甘美的酒,拿来祭祖先;这清凛的酒,拿来敬诸神。”这里的“喝”就是“喝酒”。解放以前,阿细人社会分工不明确,各人酿各人的酒,于是就有了这名目繁多的酒。阿细人不仅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五谷酒这样的高度酒,而且还有穷苦人喝的麻栗子酒、红薯酒和用苞谷面(有的拌上少量的大米)捂的甜白酒。
在阳光灿烂的阿细跳月的故乡, 阿细人有客人必有酒宴,有宴必有酒歌,唱酒歌成为阿细人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族风俗。有时,为了喝一口酒, 阿细人也要唱一首酒歌。 阿细人的酒歌原来是毕摩唱的经词,是献给神灵的酒经。在“阿细府祭贺”的祭祀活动中,毕摩不仅在开始要唱酒歌,在即将结束时也要唱酒歌,赞美酒的纯美、赞美酒的飘香,哪怕喝的只有一种酒,也要唱“喝的十二种,吃的十二样”。阿细人有敬神唱的酒歌,有祭火唱的酒歌,有迎接贵宾唱的酒歌,有亲朋好友相聚唱的酒歌,有自娱自乐的酒歌……大凡节庆之时,阿细人有个重要的举措,那就是用酒祭祖敬神敬贵宾唱酒歌。
阿细人的“酒歌”不是借以除困解乏的劳动歌谣,而是劝人饮酒的“将进酒”:“欢迎你,远方的客人来参加阿细祭火盛典,我们火火红红端起酒杯,请你喝上一碗甜蜜的祭火酒,祝你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喝了这碗祭火酒,带回全家欢乐!工作顺利!幸福安康!阿细祭火,永远欢迎你!干——!干——!”
阿细人不仅要唱酒歌,而且还要跳酒舞。跳酒舞的蹈具就是酒碗、酒罐、酒桶。他们端着酒碗、抱着酒罐、拎着酒桶而舞:
“赛罗哩赛、赛罗哩赛,赛罗哩赛、 赛罗哩赛, 喝祭火的美酒, 喝一口美酒…… 赛罗哩赛、 赛罗哩赛, 赛罗哩赛、赛罗哩赛,干——!干——!”
阿细人的酒歌都是没有伴奏的齐唱,唯有拍起巴掌、或者敲响牛皮大鼓压拍节。面对阿细人的酒歌,你可以清楚地看见那明快的音符在巴掌间闪耀,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那铿锵的旋律在牛皮鼓上跳跃。
阿细人的信仰——祭火

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彝族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这祭火神节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就在这时,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尽情宣泄一年中最大的渴望与快乐。
节日前夕,要举办旅游长街宴,宾主间相互寒暄问候人座完毕,数十名彝族姑娘,从厨房里端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风味菜肴,以表示对长辈的祝福、敬意和感激之情。随后,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推选出本村善唱又善跳的一名英俊小伙,首先由他沿着旅游长街宴席向大家劝酒,并带领大伙一起举杯唱起旅游祝酒歌。大家边食边谈边唱,整个山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节日当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少女已经梳洗打扮完毕并穿上了自己平时精心缝制的服装,其他人则忙着为客人煮糖水鸡蛋和制作红糖粑粑。吃罢午饭,每家每户都要先把各自家中的旧火熄灭,同时备好盛新火的灶具,然后在家里耐心等候火神的到来。与此同时,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也在老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祭祀龙树。随着老毕摩庄严神秘仪式的结束,身着一身粗麻布衣裤、头戴铁制面具的壮士,装扮成火神模样开始取火。先取出一根松木,交给站立于两旁的人,这两人双手各执一端蹲在地下,火神双手合拢夹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转动,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后,只见一股清烟从火神的手下升起,紧接着一团火慢慢地燃烧起来……
随着夜晚的来临,祭祀活动变得更为热烈。村里的大街小巷,涌满人群,随着一堆堆熊熊燃烧的旅游篝火,祭火狂欢的场面一浪高过一浪。跳火堆、过火栏、转火磨、射火弓、闯火阵等精彩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更有甚者,有的男扮女装、怀抱假娃娃,嘴里哼唱着即兴编唱的催眠曲,更是憨态可掬,令人捧腹不止,特别是红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在铿锵有力的大三弦的伴奏下,一群群男女,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旅游篝火,纵情地歌唱弹跳,将祭火活动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