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三家村往事(李学亮)

文章来源:弥勒报 发布日期:2018-09-04 浏览次数: 【 字号:

  1969年秋,昂学珍被公推为弥勒县西一等公社三家村生产队长。10月初,昂学珍三人跟随西一公社党委书记李学志前往山西省大寨参观学习。

  回来后,弥勒县“农业学大寨”陆续铺开。面对三家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面对全村800百多人吃饭问题,昂学珍想,如何才能带领乡亲们迎难而上,才不辜负党和群众对自己的期望。

  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自己所走过的路,27岁时,在本村青年何丕文的引导下接受共产党的启蒙教育;1947年旧历8月16日,担任“三家民兵中队”中队长;1949年8月,担任中和乡乡长,当年10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月,调入弥勒县第五土改工作队;1953年任县人民武装部副教导员;1955年4月,县政府动员35岁以上的排级干部都要回乡建设新农村,他呼应号召离职回到三家村。

  1956年初,上级领导安排他任组织委员,在农村开始建党,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兼任三家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1957年调太平水库任施工委员会委员兼任西山区民工大队长。1958年,调往蒙自任弥勒薯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59年至1963年底任内昆铁路弥勒民工大队指导员。1964年至1969年秋任三家村五队队长。

  他想,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帮人抬轿子,吹唢呐卖工打马度日,哪有什么人格可谈。是共产党教自己走上了光明大道,提着脑袋干革命,流血流汗都没有怕过,难道今天要向困难低头吗?今天,村民把这个重担交给了我这个党员,我只能迎着困难往前冲,往前干。

  昂学珍到大寨参观学习时,亲眼看到大寨人在虎头山上热火朝天地改造山河的热烈场面,重新安排“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地入云端”的壮丽风景始终在脑海里回放。听到陈永贵同志发誓要在太行山上建立一个“一心为公(集体)”的“共产主义新型农民”的经验交流而感动。

  昂学珍总结了大寨人的经验和精神,并结合三家实际,大胆抓了几件行之有效的事。一是粮食按“三七”开的比例分配,即70%做基本口粮,30%的比利按工分分配。儿多母苦的家庭出现入不敷出,差支赔钱,村民们都积极参加集体劳动,生产队也根据实际,组织了碾米磨面组、缝纫组、刺锈组、编织组、菜园组、三七组、铁工组、木工组、电工组、愚公队、主力队、青年队、铁姑娘队、钢伙子队等劳力组织形式,队委班子根据每个人的体力、技能、年龄,给予适当调整,尽力做到村中社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出现了“家中无闲人”的劳动场面。年逾八旬的韩奶奶一年为生产队编草鞋数百双,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二是组织社员大干农田基本建设。1969年秋,60多岁的昂正兴组织村中的种地能手毕自清、毕自和、潘大、潘学章、昂文清、马文昌、童贵兴等10几位老年人为“愚公队”,在“底古妈”炸石垒埂造台地。全村社员在副队长何成林、妇女副队长毕育英的带领下,利用冬春农闲时机,在“方子海”大干农田基本建设,把七凸八凹的十三块台地取高垫低,中间砌有一眼“教育井”记录原地凹塘深度,并改造成一块近50亩的平地,全队粮食总产达68万斤。1970年搬到“烂波珍”挖山填凹塘,造地20多亩。1971年转移到“老供登”公路边建台地近三十亩。

  全队的强劳力从填平“方子海”平地后,每年冬春都大干农田基本建设。“波诺乖”近百亩台地和“弄达老”近百亩台地都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建造的梯地。当时的《三家之歌》唱道:“红旗迎风飘,炮声隆隆响,向石头开炮,向荒山要粮,农业学大寨,建设新山乡……这就是三家人当年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年的精神风貌。

  1970年春夏之交,云南日报、红河州革委会报道组、弥勒县革命委员会报道组等三家记者近30人前来采访。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在“公”字道路上前进的阿细人》《“公”字的带头人昂学珍》《坚持两条腿走路办学的三家小学》等12篇文章和《三家》的连环画,大力宣传三家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县革委会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树立三家生产队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也是省内先进单位),县革委提出“远学大寨,近学三家”的号召,进而推动全县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

  1972年8月,云南省委在昆明翠湖宾馆召开省、州、县重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级干部”会议。弥勒县革委主任闫虎林、副主任昂文嵩等领导出席。会议只安排3个人发言。三家村民办小学老师兼生产队副队长的我也参加了会议,还安排我在省“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专题发言。我以《在“公”字道路上前进的阿细人》为题,全面介绍了三家村的基本概况和三家人战天斗地,敢于改变山区面貌的英雄气概。不论遇到多大的自然灾害,全队每年向国家交售15万斤公定粮,受到省委领导的好评。省革委主任谭甫仁、副主任周兴在大会上说:“三家是云南省的大寨”。后来,周兴还带工作人员到三家村调研,在村里住了一夜。

  从此,来三家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三家人以隆重的阿细迎宾仪式热情接待了来自中甸、大理、丽江、曲靖、宣威以及全州各县各地生产队干部和群众近20几万人。

  当年,全国红土改良现场会议在弥勒召开,安排与会人员到三家和油榨地参观学习。“农业学大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三家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气概,改变着“水穷,水贵如油;土少,土贵如金”的落后面貌。

  斗转星移,“远学大寨,近学三家”已是49个年头。至今,三家人仍然记忆犹新,每年向国家交售15万斤“公定粮”已成为历史,“公定粮”这个名词将从我们的记忆中远去。今天,三家人仍然在当年大寨式的梯地里耕耘,继续谱写着自己未来的“三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