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试论文化建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弥勒市文化馆 发布日期:2018-12-25 浏览次数: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做好扶贫工作,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了新论断,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新时期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精准扶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送点物质生活必须资料,这里的“志”和“智”,必须要用智慧的光芒,照耀落后地区的人们前进,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武装人民。

  孔子说“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对文化软实力论述为“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硬实力和软实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可见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是物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由此可见,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群众文化精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精准扶贫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不足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农村文化发展不足的尴尬,直接导致部分村民没有了精神追求,没有了幸福感,甚至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移,迷失了生活方向,给乡村的发展,给贫困家庭的脱贫脱困带来一系列问题。传统文化在农民心中地位逐步降低,影响力逐步减弱,封建迷信和赌博之风盛行,低俗甚至涉黄的演出等不良文化乘虚而入。

  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工作应该大有作为。在文化惠民上首先要使真劲,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整体看,我市贫困地区尤其是“两山两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这是我们扶贫开发中的“短板”。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抓住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抢占阵地,切实解决好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要在基础建设上使真劲。基础设施,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贫困群众住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贫困地区尤其是“四大片区”大部分地处偏远,交通非常不便,气候环境恶劣,条件相当艰苦。而文化惠民扶贫任务件件都是硬任务。必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扎实推进。

  要在产品供给上使真劲。文化无形无影,看不见摸不着,但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客观认知和价值判断,主导社会主流意识。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们健康积极向上,而落后的文化却让人们愚昧消极没落,落后的文化“杀人于无形”,危害相当大。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去占领群众的生活时间和心灵空间。要实施文化惠民重大工程,组织文化惠民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组织地方本土作家,创作接地气、群众喜爱的本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要在提升服务上使真劲。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州部署,围绕“建得起、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近几年的“阿细跳月节”“农村文艺汇演”“地方本土歌曲演唱会”“中央电视台跨年文艺晚会(弥勒锦屏后海拍摄)”“职工及农民运动会”“百团千队”宣传十九大精神小分队等,给市民带来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践证明,文化惠民不仅让群众娱乐了身心,提高了思想素质,而且成为了党委政府了解群众的重要窗口、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引领群众的重要阵地。要以文化惠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摸清底细,做好规划,结合前期美丽家园建设实际,充分了解和尊重群众意愿,确定建设点位和建设目标。

  在文化富民上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贫困地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路径。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像弥勒市彝族阿细人龙云峰热爱文化,自己组织一支30人文艺队,在文化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每年在弥勒、泸西、文山等地演出红白喜事上百场,创造社会价值近百万元,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又为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闯出了路子,指明了方向。

  在文化富民重点项目上加快车的引擎。文化富民,首要是做实一批重点项目,抓好项目精准规划。弥勒市加大了可邑小镇、红河水乡小镇、太平湖森林公园小镇、锦屏后海、东风韵小镇等项目包装推介力度,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配套,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实施,使已建成项目精准见效,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实现早日脱贫。

  要在发展创新上出真招。近年来文化产业界流行一句话叫“无中生有”“有中放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乡镇全部摘帽,任务十分艰巨。文化惠民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铁肩担责、攻坚克难,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和从严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

  文化扶贫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扶贫开发工作有很大帮助.随着我国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对群众的培训和教育,使得群众的艺术修养、精神层次得到提升,从而提高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建设水平,为弥勒的经济建设注入活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早日实现精准扶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