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天空,清新而明丽;雨后的山村,湿润而青翠。久居滇南弥勒小城的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开展“五千干部齐下乡,三万农户奔小康”活动。于是,我背上双肩包,拿着明白卡及相关资料,走出办公室,乘车前往偏远的弥勒市西二镇矣维村委会龙多上寨;走进农户家,进行一对一帮扶行动。
我要扶贫的村民叫张和光、陈光和、何金、姜德贵四家,他们是近邻,也是亲戚。村民委员会主任带着我指着村头村尾那几间土房说:“那就是他们的家”。沿着山村道路前行,田间地头,烤烟、四季豆,豇豆仍然呈鲜嫩之态;包谷、红苕交叉种植,和谐相处;蚕豆长势喜人,叶绿花开,一阵风过,波痕式的漾开来,玉米地沙沙作响,向前伏倒,似把苞米递上。狠狠地来几口深呼吸,洗肺又醒脑,比呆在城里舒服多了。我边走边欣赏这无边的翠绿,边走边享受这无污染的乡村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村民家门口。
张和光媳妇体弱多病,几次手术后已经没有劳动力了,只能在家做些轻微的家务,儿子在外打工没回来,张和光去烤烟地里干活。媳妇何绍英早早地在家门口等着了,见一个人向他们家的方向走来,大概加估计八九不离十,因为在偏远的乡下,没有他们不认识的,来了一个陌生人,自然知道是怎么个情况了,热情相迎,并把一簸箕南瓜子抬出来给我品尝,用很艰难的汉语告诉我,医病住院花了不少钱,给家里带来的负担太重了,眼看着丈夫没日没夜的干活,心里觉得老实的过意不去。我从新农合医疗好处的角度和她讲解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提振她的自信心。这时张和光小跑着回来说:“多亏你们领导帮忙操心呀!”,我回应到:“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和老张现场攀谈起来。我和他说:“你要测算一下,建房大概得多少钱?积极争取插花安置的政策,做脱贫的带头人”;老张告诉我,平整屋基,加盖起和装修,估计得14万元左右,还强调总得装修一下再住进去。我支持他适当装修一下是必要的,但一定节俭实用;我还表扬他是村里第一个动工建新房的贫困户,老张听了很高兴。“都快六十岁的人了,遇到党的好政策,我得积极配合,虽然国家有政策,我自己也想办法拿点钱出来,把新房搞气派点!”听老张这么有信心,我点头表示赞许。
陈光和是村里唯一一个五十岁以上的单身汉,蹲在大门口吸烟筒见有人来,非常开心,滔滔不绝地给我聊起来:“我们寨子条件差,没几个人在村里,大部分人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看屋,带孩子。我和他开玩笑,这个年纪怎么不找个伴呢,他说找不到,家穷,自己年纪也大了,谁会嫁给你。我告诉他酒要少喝点,不能一天三餐都在喝酒,对身体不好,影响劳动生产,更重要的是给大伙的影响不好,天天喝酒让人家一不小心认为你就是酒鬼了。自己要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从个人到家的卫生要搞好,多参加村上的各种农业栽培培训技术,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种植庄稼,才能增收致富;种子、薄膜、化肥要有计划的购买使用,能做到提前谋划好明年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样日子才能一天天好起来。
下午来到何金家,我告诉他:“勤劳善良是做人的根本。你看这一块包谷地多好啊,等到成熟的时候,就有钱赚了。”我非常羡慕地说,自种自吃,什么都是天然的,对身体也好。“我们家就两个人,有些东西吃不了,也没拿去卖,离街远了,我也懒得拿出去卖,再说了,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我爹患有眼疾,种点烤烟卖点钱买盐就够了,油不用买,自己用油菜籽榨。”我提醒他这种思想观念需要转变,不能总是延续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你还年轻,需要学习新的东西,接收党委政府的帮助,认真学习栽种烤烟的技术,把今年签订的6.5亩烤烟合同土地种好,就能够脱贫致富了,再把房子修一修,三十多岁的人了,赶快考虑成家立业,家和万事才会兴。
不经意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最后来到姜德贵家和他聊了下天,知道了他家的基本情况:母亲李绍英刚满六十五岁,他和兄弟都在外打工,剩下老人看家,农忙时回家把所有的田地都种了,还养了5头猪;在我们聊天的时候,不时有几只鸡在房前闲逛觅食,偶尔还唱两句。他们家的房子很陈旧,但是在龙山之下,在树林之间,既清静又舒适;房前屋后树木葱郁,青绿的核桃挂在枝头,椭圆的山梨像葫芦。待在这样的乡村,住进这样的人家,消暑是极好的。姜德贵给我的感觉是纯朴而知足,热情而爽朗,耿直而豁达。我告诉他,外出务工虽然是一种致富的办法,但也不是长远之计,我们还是要立足于山乡,动脑子想办法,着眼于利用当地小产业的优势发展生产,致富增收,盖房成家;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盛情地挽留在家吃饭,我婉言谢拒。刚走出大门的时候,他老母亲从地里摘了南瓜和洋丝瓜,从树上摘了李子、雪梨,从屋里拿出糯包谷、核桃……我感谢她的慷慨,我怎么能收呢?娘俩着急地说:“你就收下吧,这些都是自产的,不值钱,再说那些李子,都没人吃,结在树上,任凭它熟透烂掉也可惜,不然,都这时节了,要是在往年,哪还有!”盛情难却,我赶紧从兜里掏出两张“大红钱”递给她母亲,让她赶集时自己买点东西吃吃,才心安理得地拿着山村土特产趁着朦胧的夜色返回90公里外的家。
通过这次进村入户的走访,让我对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及时正确的政策宣传很重要,要让贫困户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要想办法调动群众自身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干部无论怎么帮扶,都还得他本人自己去实施,因此调动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重要,也就是要发挥内因的作用;帮扶干部还要多关心贫困户的生活细节问题,多拉家常,比如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儿女婚姻情况等等,包括正确使用对群众说话的语气,都很显得很重要,注意这些细节了,干部和群众之间就没有了距离,他们会很信任你,更重要的是自己作为基层党员,一定要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和感激进行因势利导,上升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激,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向上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葛树人,笔名:葛萌,弥勒市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弥勒市作家协会理事,在《云南文化》《红河日报》《红河文化》《弥勒报》发表多篇作品,创作出版了《弥勒原创歌曲专辑》,参与主持了各种文艺体育晚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