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育才桥散记(王英)

文章来源:弥勒报 发布日期:2019-01-21 浏览次数: 【 字号:

  一直觉得“育才桥”这个名字起得好,有书香的味道,这在乡野间是一个极“雅”的存在,令人充满了希望。

  在如今汽车可以自如穿行的田间道路上,育才桥是一个不大起眼的存在,甚至可以忽略它作为“桥”的存在,因为它跟道路一样平,我只把它当作是一条路,一条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和人们上下班、赶集的必经之路。只是快到桥头时,总会对孩子念叨:“快了,快到了!你看前面就是育才桥,我们快到家了……”

      儿时,一到假期,很喜欢穿过几个村子走路去二姨家玩,育才桥是必经之地。那时,多是步行而去,那时的步行真的纯粹只是走路。路是灰土路,也没有这么宽,天晴时,一辆马车,甚至一辆自行车都能扬起阵阵灰尘,下雨天就更糟糕了,深一脚、浅一脚,和稀泥似的踩着过来的,老百姓戏称为真正的“水泥路”。

      周末游览甸溪河时,特意去看看修缮中的育才桥。它作为甸溪河湿地公园流域的必经之地提升改造后,今古相辉,更显出了它的独特雅致。据村里岁数较大的汤老伯回忆,“育才桥”是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建造的,但其实比这个更久一点。“你看这石碑上的题字?”汤老伯指着照片上两个桥洞中间下方的石刻问我,我认真看了看,字迹清晰完整,用隶书写就的“育才桥”几个大字,右边是较小的纪年隶书“中华民国卅六三月吉旦”,左边的落款是“昭通蒋子孝题书”。我回道:“没有什么不妥啊!”汤老伯继续道:“你看‘育才桥’这几个字可有何缺失啊?”我定睛细看,“是这‘桥’字有问题吗?是不是这个‘桥’字木字旁少了右边的‘一捺’?”汤老伯高兴地说道:“对啦,就是这里,这可不是别字哦,是另有深意的,其中可隐藏着一段故事呢!现在时代好了,我说给你听听。”

  那个异常穷苦混乱的时代,是汤老伯他们那一辈人的痛,也是我们这辈人无法想象的苦。当时没有“育才桥”,两边全是田,没有路,只是两边的村民互相往来得多,牛背村这边上街要经过,杨柳寨、汉排村那边的娃娃过来读书要经过,走亲访友的人也要经过,久而久之便踩出了一条田间小路。可要到对岸,都得脱了鞋趟过这甸溪河才行,两岸的庄稼都靠这甸溪河滋养灌溉,水底全是沙石,小河涨水时,就没法过了。杨柳寨的富户鲁国强眼见这也不是个事,别的尚可耽误,可这娃娃读书是件大事,耽误不了。就出资开始修桥。不过这名字可不是他起的,待桥快修好,只差一边的基石时,鲁家突遭变故,修桥之事难以为继。可这桥无边,这么摆着可不行,就由村里接着筹资修建,因这桥主要是为着方便娃娃们读书求学而建的,就取名为“育才桥”,竣工后,乡绅恭请时任县长蒋子孝亲为题石。为着鲁家这个缘故,所以就故意把这“桥”字少写了一笔,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知道其中缘由的就更少了。

  几十年沧桑,育才桥两边的土路慢慢地变平、变宽,再变成宽敞的水泥路,继而变成现在一步一景的湿地公园。桥上经过的人,不仅完成了由柔弱小树苗到参天大树的成熟蜕变,也完成了从步行走路、赶马车、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开小轿车的转换。现在,我更多的不是赶路,而是散步,是赏景,更是放牧身心,用脚步丈量我们的母亲河,丈量这个敢于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保留历史,继而超越历史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