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年猪往事

文章来源:弥勒报 发布日期:2018-02-24 浏览次数: 【 字号:

  对彝家人来说,杀过年猪就是一个亲戚朋友之间盛大的典礼,更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每年腊月间,稻谷堆在楼上,玉米挂在房前屋后的椿树上,豆荚挂在屋檐下。地里只有绿苗茵茵的豌豆、蚕豆、大麦、小麦。夹闲时节,妇女们正忙于收家、扫尘、绣花、洗洗补补。男人们却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子,边砸烟边商量过年杀猪,因为年猪不是随便哪一天都能杀的,要把着手拇指算算,避开家人属相以免相冲。同时做到天天有猪杀,餐餐有肉吃,顿顿有酒喝,天天见亲人,日日会朋友。 

  山寨人没有过新年的习俗,过老年就显得格外隆重。给老人和小孩买衣裳、舂香米粑粑、撕青松毛、买鞭炮、磨豆腐……所有的年事活儿都在悄悄进行着。 

  当年,杀年猪,放鞭炮,穿新衣就是山寨人的“三大硬件”,老人盼到杀年猪才算过“鬼门关”,他们常说“做人难熬到过年”,就是说,人,只有熬到过年就算“撞过鬼门关”而骄傲和自豪。男孩想放鞭炮,女孩想穿新衣裳,各有所爱。 

  山寨没有固定的杀猪匠,几乎每个男子汉都会。杀猪时,女主人噙着眼泪躲得远远的,真不忍心自己天天喂大的猪被男人们五花大绑,实在不愿听到猪的惨叫声,也不敢看到猪在男人的屠刀下“狠心”宰杀。男人们为了老小,当然也为了自己“好”的那两口小酒,也顾不上婆浪的乱嚷乱叫,三下五除二,把肥猪捆绑好抬到桌上,就请德高望重的家长举行简朴的仪式,手端一碗装着一小把米的清盐水,用清香枝蘸点盐米水依次洒泼在猪的头部、腰部和臂部,口中念着几句吉祥的话语,大意为“为了祭奠列祖列宗,只好尊从杀猪祭祖的遗训,请求绕恕人的不是……”等洒完水后,持刀者就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热血沿着刀口淌进装着剪短的干辣子面盆里。 

  烫、刮、洗、剖,弄干净后,游刃有余地划、砍、剔、割、切,谈不上庖丁解牛,却分工合作,一会儿的功夫,四五指宽的条肉丢到厚厚的新鲜的松毛堆上,剔出来的带少许瘦肉的骨头就剁骨头参。人们开始酥酥肉、烧头脚、翻肠子。主人就把条状的肉一一放到大木盆里,放入盐巴使劲搓揉醃腊肉。 

  家庭主妇就安排姊妹或妯娌们开始把米分到亲戚家去煮,擅长于烹饪的妇女们开始做各式各样的菜,一一备好。到下午5点左右,就去请家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帮杀猪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像城里人一样“按时就餐”。 

  开饭前,家长点上好几对香,依次插在供桌、灶前、门抱柱、中柱后,就叫屁娃娃燃放鞭炮。男主人把当晚吃的各种饭菜酒水,一样取少量放到碗里,由家长走到门口,用拇指和无名拇合在一起蘸一滴酒水弹向天边,以示感谢苍天给了我们土地,于是有吃有穿。再用蘸一滴酒洒在门前场院,以示向先人在天国护佑从而敬酒并说,在我们还没有吃之前,先给你们先人吃。最后就把碗里各种饭菜酒水一併泼洒出去,给未在场的先人共同享用。 

  杀猪的年饭就开始了。切得四四方方墩子肉显得特别耀眼,杀猪就得高兴地吃肉,佐料齐全的辣子蘸水不可或缺。对于干体力活的彝家人来说,那是特别的美味。肥得冒油,白白嫩嫩,一口下去,满嘴流油,那才是“老是扎呢(特别好吃)!”加上那些山寨特色的猪肝炒姜丝、野生的山药、自家的红豆米儿等,随便一整就是十四五个菜。男人们放一个大碗在自己面前,把酒倒在大碗里,喝啤酒的各人拿着一瓶啤酒直接对瓶口,只是互相催搛菜,却很少有人敬酒。他们讨厌划拳,说那是啰里八嗦,是多余的圈圈,抬起来就喝。女主人谦虚地说,菜做的不好,各位长辈和亲戚朋友慢慢吃,一定要吃饱喝足。她们总是来回走着,眼睛始终盯着餐桌,哪样菜少了就添上,冷了拿去热,难为女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却满面春风。男人们二两酒下肚后,不知酒兴发作,还是酒少话多,不停地说“你们这些婆娘做的菜就是好吃!”听到男人们夸几句,女人们却只是捂住嘴笑而不答。 

  男人们酒足饭饱了,在院子里砸烟吹牛。 

  女人们才嘻嘻哈哈开始吃杀猪饭,调皮的女人还学着男人喝一口啤酒,结果全部吐出来,还大声八气地叫喊说,我以为男人喝啤酒是咋个好喝,怪不得是股马尿味,难吃死了,这些男人是咋个整进去的啊! 

  山寨杀猪趣事是值得回味的,那是春节的序幕。春节是用玉米甜白酒酿成的,春节是亲人的笑声编织的,春节是用浓浓的乡愁包裹的,春节是一代代人用爱传承的。春节,再多的鲜花也比不上全家人围坐火塘前的感动,再好语言也顶不上全家共聚一堂扶老携幼吃个团圆饭。 

  也许,年猪往事是一道高丽的风景,它永远无法复制,更无法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