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美与富的双赢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19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三弦弹起来,巴掌拍起来,长号吹起来,狮子舞起来,刀叉举起来,美酒端起来,彝歌响起来”,阿细人用这种彝族特有的方式欢迎着每一位到来的客人。村中的大街小巷,国内游客人潮如涌,也有黄头发、白发肤、蓝眼睛的游客三五成群,或拍照、或探险、或购物,络绎不绝。

  这里是彝族阿细人聚居区——西三镇蚂蚁哨村委会可邑村。可邑因为美丽而闻名遐迩是很多年前的事,而用美丽战胜贫困,走向富裕,是近几年的事。

  如今,她集“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诸多殊荣于一身。

  2017年春节,可邑小镇作为弥勒旅游的新方向和后起之秀,初步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目标。仅初一到初三便接待省内外游客2.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35万元,成为弥勒市旅游最火爆的景区之一。

  这是美与富的双赢。

  可邑,阿细语的意思是“吉祥如意的地方”。

  但和大多少数民族高寒山区一样,可邑,美丽并不富饶。

  在今年43岁的村民毕刚的记忆中,在10岁前,他没吃过大米饭。“早晚两顿都是玉米疙瘩,就是背柴到城里卖,人们也用麻布袋子装了玉米疙瘩,吃饭时,到饭店讨点汤水泡了下肚。”

  扶贫工作到底应该怎么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2013年8月16日,一阵接一阵的鞭炮声打破了沉寂的彝山可邑!这天,弥勒市在西三镇举行“美丽家园”建设启动仪式。

  为确保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了“五级联动”挂钩包保责任机制,形成了“部门联动、乡镇负责、村组落实、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各方协助”的强大合力,有效加快了工作进度。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望,让可邑建设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几年来,先后投入1.2余亿元(其中省级民族专项资金290万元、州级民族专项资金160万元,市级配套及整合资金1.16余亿元),完成了212户民居墙体外观改造,1个游客服务中心改造,扩建可邑旅游专线6公里,铺输水管网工程1条8.6千米、自来水入户管网全长5800米,建成6个蓄水池……使可邑成为了具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6要素的旅游景区。

  草木蔓发,烟雨播翠,春山可望。

  2014年10月1日,“可邑旅游小镇”正式开业运营。

  历史上,寨门用来防外敌、御匪患。国庆节这天,村里的阿细父老乡亲站在寨门前,身着盛装,热情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醇香的美酒举起来,广迎四方宾客。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昨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是个好日子,可邑天天贵客来……”到可邑旅游的人,进寨门时,在欢迎他们的文艺队伍中,老毕摩刘家盛总会最先吸引他们的目光。这是老人表演的一段迎客词。

  老人是村里唯一的红河州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政府每年发给1200元的补贴。他40多岁才开始学习毕摩,师傅是本村人龙治国,在当地很有名声。刘家盛出师后,弥勒东西两山彝族村寨有祭祀活动就会请他去主持。可邑旅游小镇运营后,刘家盛除了主持村里平时的祭祀活动外,还为外来游客呈现原汁原味的毕摩技艺。

  弥勒市城投公司在村里成立了一支文艺队,为解决本村人就业,招收的20多名演员,清一色土生土长的可邑阿细人,演员都是农民,往往忙一阵农活,演员们才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从地头匆匆赶到演出点——可邑风情园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有阿细跳月、阿细刀叉舞、阿细霸王鞭舞等十多个。他们每天跳着唱着自己热爱的歌舞,又有稳定的收入,吃饭不要钱,还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日子,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民何秀琴今年43岁,她本民族口音很重,但一点也不怯生。2009年以前,她一年卖刺绣能赚一两万块钱,现在一年下来,光卖刺绣都可以赚四五万块钱。她的刺绣已经卖到日本、意大利、美国、中国香港……何秀琴起身从一间屋子里提出一件彝族男式马褂:“这是火草马褂,一件成品能卖四千块钱左右。”彝族“火草褂”纺织手工艺制作过程复杂,编制一件火草褂往往要一年的时间。何秀琴还把村中的20多个木质小售货亭全部租过来,周末和节假日在这些小摊上卖服饰、头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等各种刺绣饰品。新村子建成以后,外地的,还有外国游客,都对她的刺绣品感兴趣,有些人一次就买好几样。飞针走线,她一年绣出年收入达6万多元的“致富图”。

  村民的核桃、柿饼、骨头参、鸡公式菌、蜂蜜和民族刺绣产品也通过互联网逐渐热销。

  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查海涛是其中的一个。在一般人看来,这个1986年出生的汉族青年有着远大前程,家境条件优裕,大学学历,又于2008年留学日本,但他似听到了彝山的呼唤,到可邑建树甜蜜的事业。

  他放弃在日本工作的机会回国创业,2010年12月成立了阿细蜜源蜂业有限公司,大胆创新营销模式,开创了云南“蜂产品+互联网”的先河。2011年他入驻天猫商城,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将弥勒原生态好蜜的名声打响。2014年至2016年间,开发了电商、微商销售新平台,成功实现了农户到社区的直销,带动当地500余户蜂农创收达3000多万元,同时也扩大了阿细蜜源的品牌影响力。

  熟悉可邑的人都知道,可邑被很多人称为“光棍村”,村中的“老光棍”就有十几个。40多岁的龙青松,以前到远远近近的村寨相了不知多少回亲都没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姑娘不是嫌他家穷就是嫌村里没有发展前途。可邑小旅游镇运营不久,有人介绍给他的妇女晁家琼到他家相亲,见到自来水直通楼顶,洗澡用上太阳能热水器,烧茶做饭全是电器,晁家琼点头了,很快龙青松就成了新郎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