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东风诗韵(何德强)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7-02-22 浏览次数: 【 字号:
东风诗韵


何德强 文/普佳勇 图
一缕东风,摇落枝头的冰凌,“啪”的一声,多像春与大地的接吻,那么热烈、那么深情!
一抹朝霞,撩开清晨的面纱,五彩斑斓,多像清晨给黑夜穿上的嫁衣,那么绚丽,那么迷人!
熏衣草,是一个含羞的少女,正挥舞着它们那紫色的头巾,将这方水土蓄满温馨;
黄菊花,如一群顽皮的精灵,用它们那璀璨的金色,与一群蜜蜂蝴蝶起舞歌吟!
此刻,那两具风车,也像一个学者,对着蓝天碧水泼墨展纸,仿佛要将这山丘水塘,绘成一幅水墨丹青!
这时,我才初识了东风的情之韵、诗之韵、风光之韵、自然之韵!

说它是古堡么?没有土著居民,没有俚语乡音;说它是村落么?又没有牛欢马叫,没有犬吠鸡鸣。
建筑的奇特构思,于平淡中透出一种神韵;布局的大开大合,总能从于无声处震撼心灵!
《农垦纪念馆》、《万花筒艺术馆》《牛哆啰音乐厅》,以一种不同流俗的姿态鹤立鸡群;
《半朵云》、《读书铺》、《薰衣草印章房》、雕塑、美腿,用多元的构建展示着厚重与轻盈!
长塘子这个昔日毫不起眼的水塘,也涅磐成明镜,映照着蓝天丽日,房舍山林的倩影。
就是那简单的一排桉树,也像一群帅哥靓妹,凸现着它们修长的双腿、妙曼的腰身。
那熊熊燃烧的篝火啊,是中外宾客们狂欢的激情;
那沁人心脾的葡萄洒啊,像男女老少热血的沸腾!
此时,我才感悟了东风的历史之韵、文化之韵、艺术之韵!

在《农垦纪念馆》墙上,我从1000多名上海知青的照片中,搜寻似曾相识的音容笑貌;我在800多名“右派”、800多名下放干部的名姓中,辨别他们的性格特征。
我无意去撕开他们尘封的伤口,我却不能忘怀那苦难的曾经。
庆幸啊,有东风这片赤色的热土,接纳了这群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的“老右”;
庆幸啊,有弥勒这些质扑的乡亲,收留了这些充满理想、勇于献身的“知青”!
从此,东风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从此,东风,多了一群不一样的农民!
那打谷机、插秧机、是老“右”们当年为减轻劳动强度智慧的结晶;
那毛选、语录本、红卫兵臂章,显示着知青们那时为解放全人类勇于牺牲的赤胆忠心!
求索、挣扎、艰苦的劳动没有消磨他们坚定的理想;
奋斗、抗争、物质的匮乏没有熄灭他们火热的青春!
虽然,他们大多数都离开了这片让他们伤心、让他们落泪的土地,
但东风的山、东风的水、东风的父老乡亲,已成为他们血脉里割舍不掉的盐分!

历史已暗淡了文革的烟尘,岁月已抖开了圆梦的旗旌。
2016年9月,出席 “东风文化发新芽”论坛的知青、老右、下放干部的200多名代表们重游故地,抚今追昔,禁不住悲喜交集、热泪飞迸!
游山玩水,他们感慨万千;睹物思人,他们刻骨铭心!
那当年的帅哥已满脸沟壑,那曾经的靓妹已霜浸两鬓!
历史是一面镜子,总能观照正义和谬误的分界;长河是一根青藤,会结出苦涩与香甜的果珍。
唏嘘啊,有的已魂归天国,草掩坟茔;有的还留在农场,为生计打拼!
可贺啊,有的已儿孙满堂,笑语欢声;有的已腰缠万贯,事业有成!但,他们不会忘怀那汗水、泪水凝成的友谊,他们会铭记那青春、热血铸就的真情!
如今,东风已迎来一个华丽大转身,别墅林立,酒庄成群。旅游风景区蜚声中外,高铁弥勒站迎客聚宾!
站在东风韵,我会感到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浸漫全身;
聆听东风韵,我会听到人生韵味如唐诗宋词般的长歌短吟!
我惊叹,那位开拓创新的智者,用汗水、心血,为弥勒添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歌唱,这些奋进拼搏的贤能,用智慧、科技,为世人展示了东风的神韵、东风的好运、东风的灿烂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