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乘上高速列车 穿越时光隧道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21 浏览次数: 【 字号:
快速流转的时光,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绵绵的思绪,把我推上了桂昆高铁的快速列车。第一次坐上现代化的高速列车,一种全新的视觉带给我新奇的美感,难以言状的心情,像那奔涌的江河,一时难以平静。舒适、温馨、平稳、安全、便捷的高速列车,让我眼界大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成果已经惠及寻常百姓。
风驰电掣的列车,过平坝,跨江河,穿越崇山峻岭,在茫茫云雾中奔驰。恍惚中,我好像坐在超音速的飞行器上,穿越时光隧道。
仿佛看到了十一世纪的南宋时代,横亘在弥勒大地上的“市马古道”。“市马古道”是当时西南地区“马市”贸易的重要通道,始于北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氏部族之于矢“些莫徙”人建立的“自杞国”前后,形成于南宋,兴盛于明清。那些行走在“市马古道”上的马队是从滇西远道而来经“市马古道”弥勒段至广西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战马交易市场,由南宋官府收购后编入军队参战厮杀。宋室南渡后,北方半壁江山沦陷于金人之手,从此,失去了北方战马的来源,为确保军需,南宋偏安政权不得不转向盛产战马的云贵地区求购战马,并设“马市”于广西横山寨。
仿佛看到了明、清时期八路运铜史赶着马帮将云南生产的铜、铁、铅、锌等经“市马古道”运往广西转至中原各地。明清时期,云南的冶炼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冶炼各种矿石,生产多种有色金属销往省外市场。
仿佛看到了清末、民初时的大队马帮在“开广大道”上奔走。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沿“市马古道”扩修成“开广大道”(开:开化,今文山。广:广东、广西)。大批马帮来往于昆明—弥勒—竹园—“两广”之间,他们将弥勒竹园生产的上百万斤红糖、冰糖运往省内外销售。马帮为竹园街驮来了财富、驮来了繁华。竹园街的繁华吸引了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的商贾前来竹园街建会馆经商,竹园街成了滇东南的商贸中心和商品的集散地,弥勒成了云南出“两广”的重要通道。
仿佛看到了一九三六年通车的“昆剥”公路(昆明至剥隘交广西百色),几辆烧着木炭的美国破汽车在坑凹不平的土路上摇摇晃晃地前行,可谓是“晴通雨阻,有路无车”。
仿佛看到了二十世纪初,由西方列强法国人修建的滇越铁路,那在米轨上运行的小火车,吐着浓浓的白气,在大山深处的滇越铁路弥勒段缓慢爬行,故成了云南一大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然而,它毕竟是云南拥有的第一条铁路,是云南从马帮运输到铁路运输的大跨越,对农村经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驿站运输的传统观念。它的开通运营,让云南人看到了西方现代工业文化的曙光,让封闭落后的云南人走出了国门,促进了云南现代文明的进程。
一声长笛,把我从深远、漫长的时光隧道中拽了回来,高速列车正行驶在南盘江高铁特大桥上。
历史往往有其巧合之处,南盘江高铁特大桥,就建在当年“市马古道”“开广大道”弥勒江边乡的南盘江渡口和云南钱王王炽捐资在南盘江上架设的“广辉”铁索桥下游的不远处。
自古以来,弥勒就是云南通往两广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当年的“市马古道”“开广大道”“滇越铁路”曾打开了弥勒通向外界的大门。拓宽了弥勒人的视野,促进了弥勒经济的发展。大交通带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桂昆高铁的建成通车,无疑为弥勒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弥勒的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路,不但是经济和文化的延伸,更是生命的延伸。人类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在不停地寻路、开路。从“五尺道”到公路,再到铁路、高铁,凝聚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展现出人类顽强不屈的开拓进取精神。
“市马古道”“开广大道”历经岁月沧桑,它们从喧嚣到沉默,见证了云南大地的历史变迁。如今,现代化的运输,早已淘汰了落后的骡马运输,军马和骑兵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条曾经喧嚣、繁忙的古道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然而,历史真实地记录下了这条古道的沧桑岁月。
坐在舒适的高速列车上,历史车轮的痕迹依稀可辨,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滚滚而来的马蹄声。
新丝绸之路上又响起马帮铃声,传来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乡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路的情结,就如生命总是与路相伴,生命的历程即在行路,也在开路,路是我们连接彼此和异地的一条纽带。让你我在世界的变与不变中,在确定与不确定中,在茫茫人海中,牵手一起穿越时光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