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仰视高德荣之高——长篇报告文学《独龙之子》读后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6-11-17 浏览次数: 【 字号:

  读完梁刚长篇报告文学《独龙之子》,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主人公高德荣像高黎贡山一样伟岸与挺拔,一心执意“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他是我们需要仰视的存在,如灯塔,唯其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由全省知名作家梁刚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独龙之子》应时而生,作品反映我省怒江贡山原老县长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发现美必定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写优秀人物需要优秀的作家。为完成这部作品,梁刚历时两年多,不畏艰辛踏上高德荣曾经生活的地方和走过的道路,探访独龙江的干部群众,参阅高德荣以及独龙江相关大量文献、影视等资料,较为准确地呈现高德荣成长、进步到成为全党楷模的历程。

  作品遵循报告文学的艺术规律,没有刻意去拔高形象和高度,只把采访记录的真人真事娓娓道来,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已跃然纸上。高德荣之高,非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之高,而是高风亮节、高尚情怀、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之高。作者以犀利的报告文学笔调和优美的散文化语言相融合,对独龙江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和铺垫,字里行间能读出独龙江的壮美与艰险。同时,作者展开对一个个感人故事的叙述,但并不满足于此,而更在于深刻挖掘故事背后的精神。从主人公坚定“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的信念,到“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坚定实践,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高德荣同志带领独龙族同胞一心一意跟党走、矢志不渝投身独龙江地区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

  因为主人公有这样的思想,就有了毅然决然的“两次转身”,第一次是考入州师范学校并留校任教,可他主动申请调回自己的家乡独龙江教书;一次是身为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他,放弃在州府安享晚年的机会,再次转身,回到独龙江乡,带领独龙族同胞共同追逐中国梦。作品引用大量真实事例比如引进草果重楼种植,科学养殖独龙牛,劝辍学孩子返校,拿出自己的工资解群众燃眉之急等,刻画出主人公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和情怀。作者还不惜用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叙述了主人公为修路立项奔走、为铺路筑路奔忙的事迹。交通乃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从放炮传信通知开会、乘溜索过江、一张小车备三个车胎等细节描写就能略知一二,于是阅读者在潜意识中便跟着主人公为筑路的事情东奔西走忙活起来。可以预期,随着进出独龙江峡谷的道路的改善,独龙族同胞将会同全国人民一道,在追逐中国梦的征程上将步子迈得更加稳定踏实。

  写报告文学是有难度的,必须忠实于真人真事,不能像虚构文学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作者梁刚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以真实的素材为基础,以纵剖面顺叙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高德荣这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整部书有17万字,集新闻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语言朴实,可读性及收藏性极强。当下是一个缺乏榜样同时又十分需要榜样的时代,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独龙之子高德荣这样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精神支撑。这篇长篇报告文学生动地给我上了一堂党课,是让我振作精神向上向善的一把利器。

  目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当我们仰视高德荣的时候,是否应该进行一些深刻思考,心里真的装着人民群众吗?所做的一切是为人民群众着想吗?我是否一样有终生为民的情怀?我想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