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弥勒棋话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26 浏览次数: 【 字号:
中国象棋,是中国的国粹。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宋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无论是市井平民还是贵族豪门,都有许许多多的象棋爱好者,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还是在酒肆茶楼,都可以看到人们捉对厮杀、争相围观的情景。据初步调查,平均每十个成年男人之中就有两人会下象棋,全国女子亦有近1亿的爱好者。由此可见中国象棋的普及程度之广。
说起我们弥勒近现代的中国象棋,还得从老冠军张建忠谈起。张建忠生于民国时期弥勒县城南门,以理发为生,曾经是弥勒城区手艺较高的理发师之一。他自幼酷爱下棋,理发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下棋上。弥勒县城解放后组织的第一次象棋比赛,他就拿了冠军。他儿子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路南县(现改为石林县)赶大车的高手,来弥勒打败了张建忠。张建忠一连几个月都在研究和琢磨输棋的原因,头发长了也不理,琢磨透了就骑着小毛驴赶了一整天的路,去到路南寻访那个高手,最终找到并赢下了那个高手他才又骑着毛驴回来。张建忠的棋风稳健,残棋功夫尤佳,擅长使用兵卒,往往比对手多一个小兵就能克敌制胜。从1950年至1974年,他一共拿了十多次冠军,当之无愧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无人能及。
与张建忠同一时代的老一辈棋手还有弥勒一中的孙传玺,西门的武和清,东门下坡的杨汝恒、高国柱,新民街的杨天佑、杨天顺兄弟,以及十字街的余忠林,南门马祖孝,弥阳镇谭守信、李尚之,劁猪匠金必康等人。
孙传玺是建水县人,他大学毕业到弥勒一中任教,后来还曾当过弥勒一中的校长,退休后又回建水居住。当年能与张建忠抗衡的就是孙传玺老师。他善于思考,走棋较慢,但算度深远而且精准,但残棋功夫稍逊于张建忠,因此他在比赛中常常输给张建忠,拿过很多次亚军。西门的武和清是一个人品及棋品俱佳的老前辈,德高望重,他说话轻言慢语,从来没有跟别人红过脸。他下棋善斗顺炮,后来的很多年轻一代高手如马树民、保应奎、熊俊、王润生等都得到他的指点和提携。新民街的杨天佑和他的堂弟杨天顺擅走反宫马。据说当年杨天顺与妻子离了婚,两个孩子都归他带,他常常带着大儿子,抱着小儿子去下棋,爱棋之心可见一斑。东门下坡的杨汝恒绰号称为“杨老将军”,棋风特别凶猛,善于走中炮夹马。十字街余忠林攻防兼备,东门高国柱擅长五七炮,南门马祖孝棋风简明果断,撬猪匠金必康则特别爱走士象棋。谭守信和李尚之则是一对“铁杆对手”,经常成天对弈,一个喜攻,一个善守,一个性格开朗,一个不苟言笑,相映成趣。总之,这些老一辈棋手都各具特色。
弥勒县城西门治廷街有一个茶室,当时非常热闹,弥勒县城及周边乡镇的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喝茶、打牌、下棋。张建忠、武和清、高国柱、杨天佑等就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经常在这里摆开战阵、整日厮杀、乐此不疲。
每年有比赛或是有外地人来挑战,就会提前在老电影院(现在的民族团结大礼堂)门口贴出海报。比赛时,一边是棋手对弈,另一边则挂起大棋盘讲棋。数十人围在大棋盘前观看,不时指指点点,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和喝彩声,场面颇为热闹。
如今,这些老一辈棋手大多都已故去,但他们对弥勒象棋界及后辈棋手的影响、对弥勒象棋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