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群艺

一腔真情歌山水——诗集《和大地一起醒来》读后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6-02-29 浏览次数: 【 字号:

  春节,在红联福字氤氲的喜气中,沏一杯香茶,捧读了梁刚先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和大地一起醒来》,渐渐地,我就被作家歌山唱水的真情所感染,被作家描摹乡野田畴的灵性所吸引。让我情不自禁的随着他去追忆乡村童年的浪漫时光,去回味《当野花开遍的田野》,去在这《花开的土地上》喊《那些花草的名字》,去《看那燃烧的萤火》,在这诗情画意中且歌且唱。

  梁刚的诗,信手拈来,不论是村庄、田园、土地、庄稼、河流、还是那毫不起眼的酸浆草,野薄荷,也成为他吟咏的对象,也赋予它们生命的本真,也让我们有无尽的想像。在《葡萄园》中,他把种葡萄的人写得那么虔诚、那么专注:“他们把浇水、施肥、除草、杀虫,当作生命的仪式”,不辞辛劳,不怕艰苦,“当收获时,他们的笑容,一时有了蜜的成分”。你看,既含蓄委婉,又让人有无尽的想像。

  梁刚的诗,善用艳丽的色彩来引人,写田野,田野是那样的美,这样的田野野花开遍,这样的田野春光烂漫,这样的田野叠翠铺锦。花草树木用色彩的芳香将故乡河流镶成花边,黑蜻蜓、红蜻蜓、绿蜻蜓都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还有摆籽的鱼、剪春的燕等等,都在为女大十八变般的春天量身。把每一块土地都写得花美草香、把每一片田野都写得四季丰穰,把每一个农民都写得可敬可爱。

  梁刚的诗,还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城中村老人的对话》、《我经过的空村采访》、《剥鹌鹑的人》、《口讯》等几篇,说的是城市建设让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和美丽,河流干涸了,村庄不见了,人烟稀少了,但为了生计,连平时吃素的老妇人也用她剥豆子、剥玉米、剥大葱的手,干起了血淋淋的剥鹌鹑的营生,而一些村干部们,却在弹冠相庆工作好干了、治安稳定了。从《口讯》中则写出了一个留守老人的无奈,无人住的房子烂得快,那么无人住的空村是否也消失得快?他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善于以小见大,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提炼金矿,找到灵感,从社会的底层去诘问原由,让人深思。

  《母亲》、《在乡土上走过》则是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和赞颂。在《母亲》中,作者用6个“您”把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示范培养、鼓舞激励写得情真意切,缠绵动人,成为照亮我行程的一盏心灯。同样,在《在乡土上走过》中,作者铺陈细节、情节,把一个多才多艺,不但会窑工、篾匠、石匠、泥水匠、厨师、马车夫、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还会起房盖屋、婚丧嫁娶的一切礼仪的老岳父写得活灵活现,细腻真切,怀念之思绵绵无尽,一腔真情溢于言表。

  《高原鹤语》则是我认为写得最美的一首,既是对黑颈鹤的礼赞,更是对那些保护国家一级珍禽动物人的礼赞。你看,那些戴红领巾、流鼻涕的少年,将学校发给他们的营养餐,变成了天使们的热量,那个鞋尖露出指尖的少年、那个脸上手上都是冻伤的少女、那个呻吟着还铲雪投食的老人、那个衣裳单薄的汉子,等等,义务担当着环保的卫士,升华着人类心灵的圣洁,诠释着生命的意蕴!

  如果说,前几首是对家乡田原的赞歌,那么从43页起则是对七彩云南的咏叹。从昌宁到大围山,从抚仙湖到梦里滇南,一路行来一路歌,山山水水皆入画。尤其是《等雨的高原》和长篇叙事长诗《厚土活水》把西南四省的干旱铭心刻骨,把杨善洲这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践行者写活了,让我们了解了杨善洲的精神品格。也让我们记住了:绿水不涸,才有高挂的云帆;厚土无涯,才能生出伟树奇花!

  总之,梁刚的诗,虽无激情澎湃的洪流之波,但有暗流涌动的大海之势;虽无风雨欲来的先声夺人,却有雪地梅香的沁人之韵。只有细细品味,方可如饮茶般受用、滋补。

  当然,诗中也还有一些句子可再简炼一些,或可押韵,如《抚仙湖》这首,读来就觉得琅琅上口,这样更好记易诵了。这也许只是个人的一管之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