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信息

弥勒市脱贫攻坚典型做法之三--既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文章来源:弥勒市扶贫办 东山镇 发布日期:2017-12-22 浏览次数: 【 字号:

  ——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东山镇位于弥勒市东部,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彝族抗日名将—黑虎将军张冲的故乡。全镇国土面积368平方公里,总人口21186人,其中,少数民族16573人(以彝壮苗为主),占总人口数的78%;建档立卡贫困户1055户3686人。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居住难,住房危”一直以来困扰着东山的脱贫攻坚事业。自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牢固树立“既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思路,认真研究吃透上级政策,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实践,凝心聚力创新推进工作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集镇集中安置点实现610户农户一次性安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9户,占比75.2%。目前610幢安居房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入住508户。

  一、抢抓机遇,突破思维定式求跨越。东山镇属高寒山区少数民族乡镇,山高坡陡,部分群众居住生活在边、远、穷、散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不便,部分村组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安全隐患较大,群众在原居住地实现脱贫十分困难,且帮扶成本十分巨大。据测算,仅修建连接安产村委会小田、细所、黑山等3个边远村小组和小城子、面房等地质灾害村的进村道路、村内道路就需投资2000余万元。为改善这些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时让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镇党委、政府稳稳牵住易地扶贫搬迁这个“牛鼻子”,转换思路,采用“镇村合一,化零为整,效益优先,集中建设”的办法,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集镇发展、地质灾害隐患消除、边远村发展等问题一并考虑,实现财政帮扶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按照“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稳定发展”的思路,认真申报和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面房、小新寨、花椒冲等6个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村和细所、小田、黑山3个“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偏远村列入整村搬迁,同时将部分缺乏生存发展空间的贫困户纳入搬迁范围,配套相关发展产业,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规划先行,立足发展实际出精品。围绕云南省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和“红河州易地扶贫搬迁样板”、“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目标,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简洁美观、经济适用的要求,合理选址布点,把全镇最有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土地确定为集中安置点。为体现民族元素,展示民族文化,根据东山民族实际,安置点分彝族、苗族、壮族3个组团布局,同时配套设计公房、文体活动广场、敬老院、幼儿园、卫生室、平安小站、篮球场、垃圾房、公厕及村内道路硬化、给排水管网、电力、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同步开展地勘和地质灾害评估,并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规划设计。

  三、深入动员,凝聚民心全力促搬迁。一次性搬迁610户近3000人集中到一个安置点,而且这些搬迁户还来自四面八方,类型不同、民族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最远的距离集镇有28公里,海拔最低的村仅800多)。面这个搬迁前最大的现实问题,镇党委充分做好心理和行动准备,按照领导包村、干部包组的工作机制,秉着“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先得干部过上苦日子”的精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深入村组,对8个村委会64个村小组进行全覆盖宣传,将易地扶贫搬迁的各项政策宣传到户到人。每个工作组确定包村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手机为“热线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咨询。镇党政班子成员包村宣传达156次、驻村帮扶工作队入户宣传达3600余人次,把政策传开、传深、传透。群众从最初的疑惑不解、事不关己到后来积极参与,主动报名,思想观念有了根本变化,610户群众报名仅用了15天。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由领导分片包保进行化解,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四、精心组织,落实工作细节稳推进。一是配强配优队伍。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最强的领导、最强的投入、最强的人力,最强的支持”的理念,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镇人民政府镇长以及分管副镇长任副指挥长的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配备6名专职工作人员处理日常事务,以及5名技术人员处理施工现场。同时抽调镇级工作人员,成立8个工作组,负责协调各村有关搬迁事宜。二是引导群众统规联建。在充分考虑施工条件、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和房屋质量等因素后,引导群众采取统规联建的方式实施安居房建设。经过积极动员,610户建房户中有597户实行统归联建,13户实行统规自建。三是成立建房理事会、监事会。成立理事会负责抽签划片、组织分房、与建房施工单位谈判并签订合同、把好房屋质量关、参与建房资金监管和处理其他问题,同时成立监事会监督好建房理事会开展工作。建房理事会、监事会按照“两推一选”的办法推选,全镇共推选出建房理事会、监事会各11个,现已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四是对建房施工单位严格把关。为保证房屋质量,对参加报名的22家建筑公司的公司资质、信用状况、垫资能力等内容进行综合审查。通过审查最终确定向各建房理事会推荐3家信誉良好、实力雄厚,具备垫资能力的建筑公司,由各建房理事会与施工方进行谈判后签订合同。现11个建房理事会均与施工方签订合同,3家建筑施工单位已全部进场建设。五是倒排工作进度。按照“既有分工、更重合作,形成合力、快速推进”的原则,由指挥部牵头每周组织施工方、监理方召开施工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将施工进度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施工进度。六是严把工程质量关。为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细,本着对群众负的态度,在镇财政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出资聘请监理公司对安居房质量进行监督、检验,确保安居房工程建设质量。同时,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工程建设指导小组,对工程进行监督,及时收集监理方和“建房理事会”提出的意见,结合施工实际情况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七是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要求,将资金用于改善安置点搬迁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门路,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专门账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符合资金使用条件的,及时按程序划拨使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五、兼顾长远,做实搬迁后续发展工作。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东山镇强化搬迁后续发展工作。依托安置地的基础设施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为搬迁人口后续发展创造条件。一是积极组织培训。以劳动力转移及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切实提高搬迁群众技能素质。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术培训平台的优势,优先将搬迁贫困对象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帮助拓宽就业渠道。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通过科技培训不断提高搬迁群众从事种养业的水平,帮助拓宽增收渠道。二是发展主导产业。认真贯彻落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扶贫发展产业帮扶措施,在巩固烟草、畜牧支柱地位的同时,加快发展菜(冷凉蔬菜)、果(苹果、火龙果、芒果)、花(万寿菊)、药等新兴产业,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目标,切实做好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将移民群众纳入产业化扶贫范围,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在集镇新建养殖小区、商贸街、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农贸市场等不同方式,搬迁户提供种植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就业创业渠道和岗位。实现增收致富。三是扶贫贴息贷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搬迁户发展生产。鼓励和帮助搬迁户从事非农业生产,通过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搬迁户稳定从事第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