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
    20240930-111441-753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4-28
  • 有效性
    有效

弥勒市西三镇人民政府2022年度项目支出绩效单位自评报告

  

弥勒市西三镇人民政府2022年度项目支出绩效单位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西三镇隶属弥勒市,地处弥勒市北部,东、西、北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长湖、板桥、大可等乡镇接壤,南与弥阳街道、西一镇相连,距弥勒市城区11千米。广昆高速G80、云桂铁路、国道G326和老昆河公路(三那线)纵贯全境,距离弥勒市区10分钟车程、弥勒高铁站20分钟车程、弥勒通用机场35分钟车程、省会城市昆明1小时车程,长、短途车客运车及城市公交车往返于各景区,配套有骑行、步行等慢行系统,区位优势明显。西三镇民族文化繁荣昌盛,是“阿细跳月”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发源地,1950年“阿细跳月”第一次跳进北京、跳进中南海怀仁堂,并作为文化交流歌舞到世界各国巡演。近年来,通过墙体文化、陈列室、3D多媒体、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等多种体验形式,把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细器乐、阿细婚俗、阿细刺绣等彝族阿细文化贯穿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进一步丰富旅游元素,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多次成功举办阿细跳月节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体育+”“文化+”深度融合发展。西三镇地处北回归线烟叶生产“黄金走廊”核心地带,是“2260”高端特色烟叶开发项目区,STP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项目示范区,是高端卷烟品牌“大重九”的专属原料基地。2022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2.11万亩,收购烟叶5.9万担,是全镇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西三镇以文旅融合、文体融合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顺利创建锦屏山风景区、可邑小镇2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南特色小镇1个可邑小镇,2020年、2021年接待游客分别为149万人次、182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2.10亿元、2.86亿元,2022年整合摔跤、斗牛、阿细跳月等优势传统民族体育资源,举办三场篮球邀请赛和“甘思咪哚”民族传统体育联赛等系列文体赛事活动,吸引游客12万余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0余万元。近年来西三镇以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果蔬种植产业为目标,通过推行生态观光农业,依托田园风光、森林资源,打造集绿色生态、劳动体验、自然教育、体育拓展一体的儿童友好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有力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风景”“卖服务”转变。

  根据西三镇人民政府主要承担的工作职能,为项目的立项背景依据。即:

  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组织指导好各产业生产,协调好本镇与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抓好人才引进项目开发,不断培育市场体系,组织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制定并组织实施镇村建设规划,部署重点工程建设,地方道路建设及公共设施,水利设施的管理,负责土地、林木、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工作。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综合性工作,维护一切经济单位和个人的正当经济权益,取缔非法经济活动,调解和处理民事纠纷,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按计划组织本级财政收入的征收,完成国家财政计划,管好财政资金,增强财政实力。

  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2.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等

  2022年西三镇主要实施项目20个(详见自评表),项目金额17,967,180元,到账资金17,967,180元,支出17,967,180元,预算执行率100%。

  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西三镇紧扣旅游型发展方向,按照“一镇一线两村”的发展路径,坚持边规划边推进,谋划集镇提质建设、旅游环线、冷链物流等项目40余个,通过实施布王戈农特产品分流中心、法雨美丽乡村、民族体育公园、主题街区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空间格局、健全功能体系,进一步盘活资源、集聚人气,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目前,西三镇谋划2022年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9.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个,计划投资0.9亿元,分别是西三镇集镇街道改造提升二期建设项目,西三镇布王戈农特产品分流中心扩建项目。新开工项目8个,计划投资3.5亿元,分别是西三镇民族文化体育公园建设项目,西三镇大麦地新哨文化体育广场建设项目,西三镇法依哨田园乡愁建设项目,西三镇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工程,西三镇可邑至腻黑防火通道建设项目,西三镇马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西三镇医用红花种植基地建设项目,2021年公共租赁住房西三片区建设项目。前期项目7个,计划投资5.4亿元,分别是西三镇花口美食街建设项目,西三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西三镇凤凰山民族文化风情街打造建设项目,西三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村建设项目,西三镇商业中心建设项目,西三镇布王戈片区人居环境提升建设项目,西三镇锦屏山片区污水治理建设项目。2022年,西三镇力争通过以上重点项目的实施,将集镇主街道打造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特色文化主题街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镇域经济增长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森林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环线带动区域发展和节点突破,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产业发展持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做好“羊文章”和“彝特色”,带动发展苹果、人参果、百香果、“阿细紫衣”精品核桃、红花、花椒等果蔬和经济作物种植。年内完成医用红花种植完成1500亩,“阿细紫衣”核桃推广种植12000余亩,青花椒推广种植1000余亩、甘蓝推广种植1000余亩、百香果种植400余亩。引进开采新技术、新工艺,合理开发和利用西三波斯灰和米黄大理石等石材资源。文旅融合持续深入。厚植生态基底和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发挥集镇、蚂蚁、花口“三区联动”合力,强化业态植入,融合文化体验、田园观光、蔬果采摘、农产品加工、山林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建立完善可邑小镇夜游系统,打造花口“一心两轴两环五区”田园综合体及法依乡愁体验区,构建“旅游+”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力促民族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接待旅客71.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56.32万,其中门票收入763.25万。

  乡村振兴成效初显。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开展收入万元以下人群摸排并制定增收计划,本年度利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28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4个;利用省级财政资金71万元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个;利用州级财政资金56万元实施产业类发展项目3个。完成种植养殖到户小产业项目共计投资43.2万元,助力脱贫户持续增收。干部规划家乡成效显著。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围绕以干部规划来促乡村振兴、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思路抓产业、以旅游的思路抓生态、以艺术的手法促文化、以奖补的方法促动力的总体思路,凝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蓝图。完成1个州级试点村及4个“先行村”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及五个专项规划,西三镇花口村和蚂蚁村在红河州“干部规划家乡行动”2021年度优秀村庄规划成果评比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全州唯一“一镇双奖”优秀示范乡镇。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强。深入实施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行动,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推行村级劳务合作模式、“明白人、带头人”扶持行动,形成有机种植带动、旅游创收、资产出租获利等发展模式,实现全镇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3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试点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及旅游服务等配套建设。投入720余万元,实施诺糯、拖基、可邑、大麦等9个集中供水工程、围塘修缮项目及新哨至大凤路、下拖基至马龙等道路硬化及修缮,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安全度和舒适度,荣获“四好公路”州级示范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对照美丽乡村创建要求,持续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重点抓好“规划、绿化、亮化、整洁化、文明化”建设,构建人居环境提升常态化机制。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审核发放城乡居民老年人养老金3340人,发放养老金共计434.5万元。农村劳动力培训150人次,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9020人(建档立卡脱贫人员782人),预计创劳务收入1623.6万元。共计发放特困供养金76.734万元,发放抚恤金和生活补助资金106.2576万元,发放援越或援老民工生活补助3.267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225.098万元,城市低保金7户7人2.134万元,共发放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生活补助金19.125万元。教育工作稳步前进。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入尽入”原则,稳步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小学及初中阶段疑似辍学6人,正通过多种方式走访动员开展劝返工作,尽快实现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加快推进西三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推动学校特色化、优质化和多样化发展,现已完成主体建筑建设工作,正在进行装修及园区绿化收尾工作,争取在年内完成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精准有力。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弦。设立大麦地检查点。由党政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带班,投入2508余人次开展大麦地疫情防控交通检查点工作,实行四班三运转值守制。紧盯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对入弥车辆、入弥人员逐一落实测温、扫码亮码验码、戴口罩等防控要求,做到应查尽查、应检尽检。定期组织镇级、村级召开常态化疫情防控部署会,用活网格力量,严格管人控人。继续围绕“把网织密、把人管住、把事做实”,建立网格工作机制,加强网格人员培训;继续组织各村(社区)、包村工作组加快推进“五个摸清”工作,及时掌握人员底数;继续严格人员排查,坚决落实返乡一人上报一人,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自2021年4月8日首家启动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以来,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动员排查接种情况,做到逐村、逐户、逐人跟踪管理,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做到应接尽接。截至目前,西三镇3岁以上第一剂完成接种22108人,全人群接种率95.04%;第二剂完成接种21851人,接种率98.8%;18岁以上加强针接种完成16685人,全人群接种率86.7%,完成任务率105.46%;逾期未种情况:逾期21天未接种76人;逾期第三剂288人。经摸排,全镇60岁以上4013人,其中完成第一剂接种3963人,剩余人员50人,因各种禁忌症不符合接种,已建立一人一档。

  社会治理平稳有序。社会治理不断加强。立足夯实干部队伍、打造人防网络、组建“三团四会”自治组织、推进移风易俗、强化智能化防控体系等措施,继续深化综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平安西三”建设,健全情报工作网络,定期分析研判安全稳定形势,妥善化解信访积案。安全生产平稳向好。定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检查,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和山洪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监管、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管理等难点工作,抓好非煤矿山、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讲好西三镇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坚持共建共享,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把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在更深层次、更高层面交往交流交融。建成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镇人民政府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蚂蚁村委会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邑小镇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个人,2家单位获评省级示范单位。

  全面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充分运用财政调剂作用,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并积极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和发展生产,以培养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政策,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和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各种资金使用办法,压缩行政管理开支和各种非生产性开支,严格控制部分增支因素,“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四是合理利用财力,保障重点项目及重点费用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正常开支。五是落实好中央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好中央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各项涉农补贴资金,不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六是继续推行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热点问题。七是继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格资金支出范围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使财政总预算真实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来源和去向的管理。八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完善“村账镇代管”制度,全力推进“互联网+监督”制度,推动了资金使用的公开度、透明度。九是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推进财务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工作组织机构情况:成立了以分管项目领导李会明为组长、乡村振兴办分管领导黄静为副组长,乡村振兴办公室为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日常事务。领导小组负责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施工方和施工点之间的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全面负责,并将工程全过程的实施与管理,及时上报领导小组。

  工程管理制度情况:工程管理试行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严格按照国家根本建立程序进展建立管理

  工程施工管理情况:推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充分发挥长期建立的经历,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做到有规划、有设计、有工程负责人、有技术档案、定人、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标准。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部门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绩效评价主要包括项目绩效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战略发展规划的适应性、财政资金分配合理性、资金使用合规性、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制度执行情况、采取的措施、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通过绩效评价旨在督促相关单位进一步规范完善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并考核项目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与效益,为今后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财政绩效提供借鉴。

  (二)绩效评价原则、依据、评价指标体系(附表说明)、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抽样等。

  (1)评价原则:以项目绩效产出及效益为侧重,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按规范程序对项目绩效进行客观、公正反映,并与项目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实质性相挂钩,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优罚劣,评价结果依法依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评价主要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分值   备注

  项目决策 20% 主要对项目立项、绩效目标、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

  项目过程   20% 主要对项目资金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评价

  项目产出   20% 主要对项目产出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

  项目效益   40% 主要对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比较法。

  (4)评价标准:采用的标准形式为计划标准和历史标准。

  依据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州级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红政办〔2015〕171号);《红河州财政局关于< 红河州州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红财预〔2015〕97号);《红河州财政局关于开展2021年度州级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和财政评价工作的通知》(红财绩发〔2021〕1号)。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附相关自评表)

  (一)绩效评价综合结论

  一是绩效理念逐步树立。逐步树立了绩效理念,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态度逐渐由“被动接收”变成“主动实施”。通过设定绩效目标,部门清楚地了解实施项目所要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职能和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部门自我约束意识及责任意识明显提高。

  二是支出结构得到优化。一方面,促使预算的编制更科学、更规范,有利于财政部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分配资金,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绩效评价,为部门找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促使预算部门和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项目规划,健全项目资金的核算与管理,改进资金使用管理方式,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绩效目标实现情况

  在项目工作推进工作中,我们主要工作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绩效目标要求,及时推进落实,充分发挥组织实施单位的主要组织引领作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次深入现场进行督查检查,在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对工程质量进行适时监控;为保证项目建设按要求时限完成,及时把资金划拨到位,做到资金不截留、不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的高效利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理解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让基层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完善招投标程序,进行物资的合法采购,保证投资的公开、公正、透明,切实接受社会监督。圆满完成绩效目标期初设定的各项指标并通过验收。2022年全镇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430万元,同比增长1.89%,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40.04万元,为预算数的100%,同比增长29.77%,完成固定资产投入7.2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省外协议资金3.09亿元。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项目决策情况分析:项目均设有绩效目标,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目标细化、目标量化。

  (二)项目过程情况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按照项目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无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发生。

  (三)项目产出情况分析:项目产出按照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四个方面,根据项目各自情况,设置符合项目特点的三级产出指标,用于指导和跟踪项目工作开展。

  (四)项目效益情况分析:项目效益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等3个方面,设置符合各项目实际情况和特点的三级效益指标,用于分析项目实施效益。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

  1.成立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为切实做好我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确保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走过场,收到实效,西三镇成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我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组长,各预算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镇财政所牵头,其他单位切配合,共同做好全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按照弥勒市财政局关于做好2022年度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西三镇制定了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了前期准备、部门自评、现场评价及报告撰写各阶段工作时间及具体工作内容。3.开展业务培训。西三镇组织召开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培训会议,镇长、分管副镇长、财政所会计和镇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议,会上认真学习《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讲解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流程及评价方法,制定和完善《西三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为本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绩效评价开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部分单位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了解认识不够全面,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仍比较淡薄; 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难度很大。科学合理、规范统一的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难以满足不同层面和性质的绩效评价需求。三是绩效评价的评价广度深度不够。评价方法、手段单一,基础数据库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结果;四是绩效评价结果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与资金分配、预算执行等环节未能紧密衔接,单位部门缺少开展绩效评价的压力与动力。

  有关建议

  业务主管部门对绩效评价的重视度有待加强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附件:西三镇2022年度项目支出绩效单位自评表

弥勒市西三镇人民政府(盖章)

   2023年3月31日

相关附件:

附件【2-2.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