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0-02445
- 发布机构弥勒市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8-08-18
- 有效性有效
弥勒市工业发展规划情况
弥勒市工业发展规划情况
一、弥勒市工业结构现状
弥勒市“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着力点,不断引进投资以及先进技术和装备,工业经济总体规模迅速壮大,使我市工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到2015年底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86.37亿元(当年价,下同),工业增加值达170.90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47.3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64.89亿元,增长10.5%;烟草制品业完成178.66亿元,非烟工业完成68.68亿元;非烟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23.7%提高到2015年27.8 %;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9.86亿元,重工业完成57.48亿元,轻重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 80.2:19.8调整为2015年的76.8:23.2。
工业在弥勒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市委、市政府在支持烟草及其配套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非烟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园区集聚效应和孵化作用进一步增强,新能源、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烟工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升。弥勒工业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大力发展,工业产品门类逐步增多,建成了烟草制品业、包装印刷、铝箔纸、纸箱等卷烟制造及卷烟配套业,植酸酶、航模发动机、乳胶、油墨等高科技产品和产业,乳制品、葡萄酒、白酒、制糖等农产品加工业,焦炭、焦丁、煤焦油、粗苯、合成氨、甲醇等煤及煤化工产业,黄磷、铁合金、复混肥、磷肥等冶炼及化工产业,石材、水泥、玻璃等建筑、建材产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发电及电力供应业等30个类别,形成了逐步完善齐全的基本工业体系。
二、弥勒市工业结构特点
工业结构反映的是工业内部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其包括了工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在众多的结构中,工业产业结构是工业结构的基本结构形态,决定着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格局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弥勒市的工业经济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相矛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不多。
一方面,弥勒市工业技术含量低、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其市场的销售空间狭窄,产品的比较效益普遍偏低;另一方面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又明显不足,生产规模与其技术优势不对称,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由于生产经营档次不高,形不成明显的综合市场竞争优势。虽然弥勒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高速度地增长,但产品附加值不高,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弥勒本地大多数企业无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中处于末端;二是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当薄弱。
(二)工业产品质量差,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产品结构雷同,尚未形成适应买方市场的新形势和分层次、多样化、各具特点的工业生产工业体系。
弥勒市工业产品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相对饱和的低端加工和粗加工产品过剩,市场潜力较大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引导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极少。部分企业产品结构雷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空间,降低了企业产品的盈利水平。
(三)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差,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差。
弥勒市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不多,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进度不快。另外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三、弥勒市主要工业产业及企业简介
(一)、烟草及配套产业
弥勒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烟草。2015年全市种植烤烟16.0万亩,烤烟资源较为丰富,是大力发展烟草产业的重要基础。烟草及配套产业方面的产业基础较为扎实,红河卷烟厂、红河烟叶复烤公司、红河雄风印业公司迁入园区后,不仅可以立即展开规模化生产,生产规模还将得到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地体现。
2015年,红云红河集团卷烟产量规模全国第一,年产量近500万箱,税利超过500亿元,“云烟”、“红河”两大品牌年市场规模均超过200万箱,集团品牌产量超过500万箱,有员工两千多人。
红河雄风印业公司,作为与烟草产业相配套的包装印刷业的代表,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拥有多种印刷方式的多品种烟标生产能力。该公司主要承印生产红云红河集团的烟标材料,范围涉及“红河”品牌系列的商标、条盒、封签、铝箔衬纸、内框衬纸等30多个品种,客户包括省内的红河卷烟厂、昭通卷烟厂和省外的新疆卷烟厂、兰州卷烟厂、山西卷烟厂、内蒙卷烟厂,年生产能力达100余万箱卷烟配套烟标。
(二)煤及煤化工产业
弥勒县域内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至2015年底探明煤炭资源储量89658.3万吨,其中褐煤78886.3万吨,焦煤9608.5万吨,未分类炼焦用煤1163.5万吨;保有的煤炭资源储量88007万吨,其中褐煤78315.4万吨,焦煤9473.8万吨,未分类炼焦用煤217.8万吨。相比较而言,弥勒市的褐煤储量较丰富,具备了发展以褐煤为原料制取氨醇、天然气等产品的资源基础。
弥勒市主要有三家煤化工企业:红河锦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弥勒吉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和弥勒嘉麟实业公司焦化厂企业。弥勒市在煤气化(合成氨和甲醇)和煤焦化生产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基础。
(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弥勒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芦笋、核桃和葡萄等作物。2015年种植芦笋面积0.6万亩,葡萄种植11.4万亩,核桃种植86.0万亩,食品加工产业以芦笋、核桃和葡萄加工为主,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
目前葡萄的加工主要是为云南红酒厂提供生产原料,在葡萄的种植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弥阳工业区已有一家芦笋加工企业入驻。目前弥勒县还没有从事核桃深加工的相关企业,当地政府计划借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促成核桃加工生产的发展。弥勒县周边的建水县、泸西县等的核桃、葡萄种植也有较好的基础,未来可为园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料来源。
(四)蔗糖产业
弥勒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甘蔗种植,是云南省重要的甘蔗产区之一。2015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5万亩,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朋普镇以及与其相邻的竹园镇、江边乡和巡检司镇。
蔗糖产业是弥勒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产业基础较为扎实。弥勒县的蔗糖产业以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已形成了日处理甘蔗近5000吨,产白砂糖57332吨、红糖92吨、赤砂糖1115吨、酒精3155吨,生产有机肥25240吨的生产规模。
(五)磷化工产业
弥勒县的磷矿资源非常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西二镇茂卜、四道水一带,有独立大中型矿床,根预测磷矿石储量有3900万吨,平均品位在20%左右,磷矿规模已经达到大型标准,是弥勒县的优势矿产,具有较好的资源开发和找矿前景。东风工业区具备一定的磷化工产业基础。随着磷酸铁锂建设工程的推进,东风工业区的磷化工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基础有望得到改善。
(六)建材产业
弥勒县共发现有17种矿产资源,其中饰面用灰岩、建筑砂石料、粘土、石灰岩、石膏等可以作为较好的建筑材料,饰面用灰岩主要分布于县域西北部青土厂一带,估算资源储量有1.0635亿立方米,已达到大型规模,具有较好的资源开发能力和找矿前景。石灰岩在全县分布较广;石膏分布于竹园区法门、绿水、虹溪区啥咩、拖河沟、铺田,新哨区者母革、宿鸦等地,呈脉状充填于第三系路美邑组与钙质粘土岩的裂缝中。
目前弥勒工业园区的传统建材企业一共有5家,其中有四家水泥生产企业,一家大理石生产企业,一家墙体材料生产企业。三家水泥生产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只有中型规模,经济效益不是十分理想;大理石生产企业也只有小型规模,但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墙体材料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发展。
(七)冶炼产业
弥勒市目前可用于冶炼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钛矿和冶金用石英岩,这些资源算不上是弥勒县的特色优势资源,而且开采量也较为有限。目前园区内仅有两家冶炼厂。弥勒县在冶炼产业发展方面并不具备后进优势,可以考虑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好有限的矿产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八)装备制造业
弥勒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目前仅有一家企业(弥勒浩翔模型科技有限公司)涉足装备制造业,该企业已建设4000台套/年航模发动机和3000台套/年轻型飞机发动机项目。
四、云南省工业现状概述
2015年,云南省原煤产量0.65亿吨,增长47.3%;发电量2500亿千瓦时,增长6.5%;卷烟780万箱,增长1.4%;十种有色金属330万吨,增长3.0%;成品钢材2000万吨,增长3.4%;化肥(折纯)320万吨,增长1.6%;汽车16万辆,增长14.3%;水泥1亿吨,增长5.3%;食糖260万吨,增长4.1%。
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总量达到4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000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1850亿元,增长5%左右。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较好成效,全省已经形成了烟草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化学工业、包装印刷和特色金属采选冶炼、电力、装备制造业、医药、新材料等优势行业。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品,如卷烟、有色金属产品、高浓度复合肥、大型坐标镗床,有色金属工业在电解铝、铜冶炼、锡冶炼及加工处于全国的先进水平。到2015年为止,全省总体上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以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的一个转变,工业经济的增速逐步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变化,工业的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整个步伐加快,大企业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省在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一批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节能降耗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五、云南省工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将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强调要大力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地发挥云南沿边山区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产业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坚持走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省情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的理念上,坚持工业化和环境生态的和谐,在发展的方式上坚持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的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产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基地,鼓励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沿边经济区。
未来一段时间,云南工业发展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1. 调整优化结构,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2. 优化生产力的布局,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
3. 加大工业投入,不断地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4. 推进技术进步,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 进一步落实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6. 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低碳产业。
7. 打造桥头堡产业基地,推进央企入滇战略的实施。
8. 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提高产业的聚集发展。
9. 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10. 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