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
    mlsqxj/2025-00002
  • 发布机构
    弥勒市气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5-18
  • 有效性
    有效

解读《弥勒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025年4月29日,弥勒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弥勒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弥政办发〔2025〕10号,以下简称《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为了便于各有关单位以及广大市民更好地理解《预案》的相关内容,现就《预案》出台背景、制定依据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极端天气频发态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对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一趋势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防灾理念相呼应,即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单一应对向综合减灾、减少损失向降低风险转变。

应急指挥体系重构。根据省、州级应急《预案》要求,弥勒市撤销原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实现省、州、县三级管理体系衔接。这一调整符合“综合减灾、分级负责”的现代应急管理理念,也是落实《云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版)》和《红河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24年)》的具体举措。

预警标准体系升级。按照云气发〔2024〕39号文件要求,预警信号类别由11类增至13类,新增雷暴大风、霾专项预警。这与国家“监测精密、预报精准”的气象工作要求一致,通过细化分级响应措施,强化了预警信号的应急联动效能。

防御能力系统提升。《预案》构建了跨部门“大应急”响应体系,推动防灾理念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预防转变。通过“防抗救”全链条建设,强化气象预警“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气象灾害风险提供制度保障。

因此,本次《预案》修订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将为弥勒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二、制定依据

《预案》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云南省气象条例》《云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云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气象条例》《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弥勒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弥勒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弥勒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主要内容

《预案》共八章,主要内容为:

(一)第一章主要内容为《预案》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

(二)第二章明确了气象灾害应急运行机制及部门职责。市级层面建立“预警先行”应急体系,由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专项指挥部牵头应对主要灾害,相关部门协同处置次生灾害。部门协同方面形成“规划-处置-救援-宣传”全流程分工,发改局统筹规划、公安保障交通、教育落实停课、应急局统一调度、融媒体负责预警传播。基层实施“属地管理”模式,乡镇街道设立责任人和信息员,承担预警传递、灾情上报等职能。跨部门建立覆盖交通、农业等领域的预警联动机制,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

(三)第三章系统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要求各乡镇、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灾害数据库并划定风险区域;依据市级规划制定本地防御方案,加强设施建设。建立以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重点行业需制定气象阈值预警指标。完善监测网络布局,形成分灾种、分区域的预报预警体系。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规范雷电防护装置“三同时”管理。通过风险隐患排查、科学监测预警、工程防御措施等多维度提升综合防灾能力。

(四)第四章构建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流程体系。市气象局与各部门建立双向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发布三类预警:重要天气消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暴雨高级别预警叫应。媒体、应急广播、电信运营商及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组成立体化传播网络,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预警响应实行分级处置:重要天气消息触发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气象预警启动应急值守;高级别预警实施应急处置措施。特别对12小时强降水预报,要求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做好转移避险准备。

(五)第五章建立多部门分灾种应急响应机制。明确灾害应急全链条管理流程,市应急管理局组织会商研判,气象部门强化预警,联动启动部门响应预案。按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实施分灾种处置,细化教育、公安等行业部门职责。现场处置实行属地统一指挥,涵盖救援、转移、设施抢修等环节。建立社会动员体系,依法征用物资并规范捐赠管理。灾情信息实行分级上报制度,市政府负责汇总灾害损失并上报上级部门,形成“预警-响应-处置-恢复”闭环管理体系。

(六)第六章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省、市三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责任人,将依规追责问责,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七)第七章构建了气象灾害应急保障体系。涵盖五大核心要素:队伍保障、资金保障、物资保障、交通保障、通信电缆保障。

(八)第八章明确了《预案》动态管理机制、解释部门及生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