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0-02308
- 发布机构弥勒市统计局
- 文号无
- 发布日期2020-03-13
- 有效性有效
2019年弥勒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9年以来,弥勒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兴旺为重点,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打好绿色食品牌,强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快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运行特点
(一)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259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333338万元,林业产值11567万元,畜牧业产值252186万元,渔业产值830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2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5.8%、5.6%、5.7%、5.6% 、8.0%。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1413万元,同比增长5.6%。
(二)粮食生产持续稳定。今年以来,弥勒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产量达28.01万吨,同比增长0.1%。期中:大春粮食产量22.15万吨,同比增长0.2%;小春粮食产量5.86万吨,同比减1.8%;粮食单产339公斤,同比增长0.6%。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9.2:40.8调整为今年的59.11:40.89,粮食作物下降了0.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上升了0.1个百分点。
(三)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6.55万亩,同比增长2.7%,蔬菜产量达38.84万吨,同比增长0.7%;水果种植面积达29.53万亩,同比增长9.6%;水果产量达24.4万吨,同比减7.1%,其中:葡萄面积9.95万亩,同比减2.8%;葡萄产量13.75万吨,同比减20.2%;中药材面积2.16万亩,同比减22.1%,中药材产量0.65万吨,同比增长5.6%。
(四)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弥勒市按照“巩固生猪产业,提升牛羊产业,壮大肉鸡产业,突出发展特色养殖”的发展思路,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提升畜牧业生产整体水平,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牧业产值达25.22亿元,按可价计算,同比增长5.7%;肉类总产量达78557吨,同比增长3.5%;禽蛋产量7052吨,同比增长11.2%;牛奶产量17628吨,同比减4.8%;生猪存栏455100头,同比减1.4%;肥猪出栏581300头,同比减11.2%;牛存栏153309头,同比增长1.7%;羊存栏238509只,同比减0.5%;牛出栏71757头,羊出栏209322只,分别同比增长6%、4.6%;家禽存栏4389580只,同比增长9.4%;家禽出栏11235702只,同比增长8.1%。
(五)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弥勒市坚持绿色发展,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森林弥勒”建设为统领,大力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板栗产量1894吨,同比增长3.1%。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容忽视,防控工作亟待加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弥勒市农业农村经济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对农村疫情防控、春耕备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压力。疫情期间,弥勒市统计局按照省、州要求对8家农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从农业来看:一是对产业链的影响,主要是流通环节。具体表现为交易中断、外销受阻、产品积压、储备困难等;二是对产业的影响,主要是畜牧业。由于受延迟饲料厂复产复工、暂停活禽交易等防疫措施的影响导致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畜禽用料、仔畜雏禽出售、出栏畜禽屠宰、养殖生产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三是对产品的影响,主要是菜篮子产品。此次疫情造成的蔬菜市场低迷对弥勒市当前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及销售还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农户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受流通环节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猪肉暴涨、鸡蛋暴跌等;四是对时节的影响,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已过,将陆续迎来春耕,由于物流受阻,春耕农资供应问题或多或少造成短期矛盾。从农民来看:一是影响外出务工。我市农民工群体明显具有跨区域务工特征,在疫情防控的紧张局势下,不少农民短期无法实现跨区域外出务工,短期内会造成无工可打、无钱可挣的困难局面;二是增收更加困难。此次疫情突发,对农民增收压力很大。
(二)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抗灾救灾工作依然严峻。虽然弥勒市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没有彻底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抗风险能力不强,面对近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自然条件随之恶劣,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今年入春以来,持续干旱,后期又受冰雹灾的影响,农作物不同程序受到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难于提高,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由于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仍处于“雨养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总投入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弥勒市财政加大对农业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仍存在着对特色农产品品质及多样化程度重视不够,用于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的资金较少等问题,对农业投入的资金总量不足,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
(四)粮食生产仍受比较效益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由于受耕地面积的影响,发展空间受限,粮食产量提升潜力有限,农作物种植逐步向高增加值的经济作物发展,加之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受气候条件、疫病、价格波动影响,呈现较大的不稳定性;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靠种粮增收的空间不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给粮食增收带来了艰巨的任务。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近年来,弥勒市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步伐较缓,缺少区域性的全产业链农业集团企业。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导致生产经营规模受限、技术提升难、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乏力。
(六)畜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疫情防控工作亟待加强。一是畜牧业受疫情和非洲猪瘟的影响,产能明显不足,且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生猪价格暴涨暴跌,农户凭借自身的判断和经验很难预测市场行情,投资种养的风险加大,农户种养意向很难明确,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 二是畜禽生产结构不合理,养殖效益起伏不定。全市猪禽等食粮型畜禽比重大,牛羊等食草型畜禽比重小,并且畜禽分散饲养比重大,饲养设施落后,标准化程度较低,生产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缺乏对散养户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提前预警,畜禽养殖效益时有波动。
(七)农业科技支撑力量不足,科技创新引领还需加强。弥勒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不到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强,这些因素极大制约了弥勒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几点建议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防疫,稳定农业生产发展
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正有序开展,但却面临防疫物资不足、用工不稳定、销售的惨淡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户和农业企业对种植业投入的信心,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要保障防护物资和农资的供应,确保春耕备耕工作有序开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市场调控体系,加强对化肥、种子、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力度,控制价格上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管理有序的农资市场,为春耕保驾护航。二是积极主动抓好疫情期间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实现稳生产、保供应、促外销农业生产良好局面。三是抓好抓实指导引导,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培养农业产业高端人才,做好种养企业和农户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同时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尽可能地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增投入,促进农业长远持续发展
弥勒市要拓宽渠道,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基础配套体系,建立健全财政增加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对农户的种养殖补贴的标准,完善对种养业大户的奖励政策,对从事种养业大户减免部分税收。另一方面要加大保险投入。加大农业大灾保险投保定损、理赔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业保险的知晓率,探索建立亏损互补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第三方面要加强农业金融支持,提高银行信贷水平,降低贷款门槛,推行贷款优先等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农业发展基金。第四方面通过国家、集体、个人“三元”投入的途径,筹措现代农业产业开发资金。
(三)打基础,夯实农业发展后劲
针对弥勒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弱的问题,要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弥勒市耕地红线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在此基础上稳定和提高粮食、蔬菜、烤烟等作物生产能力。二是要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三是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的步伐,做好病险水库加固、山塘清淤扩容及沟渠疏通,加速中小型水库的改造升级,继续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瓶颈制约。
(四)抓调整,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弥勒市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调整、促转型,打造产业新引擎,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引领,以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为统筹,立足弥勒实际,坚定不移地打好高原牌,走好特色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闯出一条具有弥勒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低产田改造。粮食生产安全、现代农业庄园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七项行动计划,狠抓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难点短板,着力提升粮食、蔬菜、水果、药材、花卉苗木五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设施化、基地规模化、农业科技化、产品优质化、农业信息化、三产融合化,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宜居、农民更富的目标,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五)强措施,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弥勒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粮食安全是压倒一切的战略底线,为了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是要树立“小春损失大春补,大春损失晚秋补”的理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小春粮食生产或多或少的影响,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超前研判,及早谋划减灾防灾措施,力争实现小春粮丰收。要宜粮则粮,应种尽种,扩大大春的粮食种植面积,拓宽全年粮食丰收的渠道,充分释放粮食总量增加潜能。 二是做好粮食政策性补贴工作,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三是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实现从“确保产量”向“确保产能”转变。
(六)兴科技,增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要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技术培训机制,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技术培训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二是要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更新,加大对小农户和青年农民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自立培养人才和经营主体。三是要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采取现场培训农户,强化服务,时时研究处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七)扶龙头,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弥勒市要采取“外引内培,市场推动,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彻底扭转农业产业小、散局面,尽快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一要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兴办种养业、销售、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共利共赢,与农户建立稳定的风险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持续增收机制等;二要做深农产品加工业,打响弥勒农业品牌。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主攻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要以土地流转为核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化发展。
(八)建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弥勒市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突出发展庄园经济,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弥勒市农业、经济、旅游、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实现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争取建设几个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优化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的比例,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延伸,从而带动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快“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等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
(九)强牧业,稳固支柱地位
畜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巨大,要保持畜牧业强劲增长势头,巩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加快牛羊产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大户养殖和散养相结合,加快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培育;第三方面要加快广东温氏集团在弥勒发展生猪“代养、订单”等养殖模式,加快弥勒市生猪生产规模化快速发展;第四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畜禽价格监测,特别要做好生猪价格预警与预报工作,使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合理补栏,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损害养殖户的收益。第五方面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外堵内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检并重的方针,抓好非洲猪瘟和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免疫防护墙,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确保弥勒市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力争把畜牧业做大做强,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十)重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弥勒市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从产前的种苗研发、信息收集和产品规划,到产中的标准制定、技术培训和农资采购,再到产后的包装保鲜、物流运输和市场营销,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同时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发挥其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现代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十一)创品牌,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要将弥勒独特的气候、物种、区域等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要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创立品牌。改变生产基地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等现状。建基地保供给,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由零星分散、品种杂乱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转变。推动产销对接,减少市场风险对农民的打击。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以品牌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绿色、生态、安全”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