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
    20240913-174749-713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1-28
  • 有效性
    有效

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介绍

  何玉忠,男,彝族(阿细),1942年7月生,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人。 

  何玉忠擅长演唱《阿细先基》,全面掌握阿细先基的调式及唱法,精通其内涵,能将整部《阿细先基》唱完整唱全面,何玉忠还能根据不同场合,现场即兴唱阿细先基,内容丰富,演唱自然,他运用传统曲调为基础,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物融入到所唱曲调中,充分展示和传承了“阿细先基的风采。何玉忠对阿细传统文化内涵掌握得娴熟、全面,是红万村每年一度“祭密枝”“祭火”的主要主持,深受当地彝族群众的爱戴。   

  何玉忠代表作品主要有:阿细先基各种曲调,如《阿细先基引子》、《造天地、造人》、《男女说合成一家》、《指路经》、《建房调》《祭密枝调》、《祭火神调》等曲调。2012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段正荣,男,彝族阿细人,生于1958年1月生,弥勒县西三镇凤凰村人。 

  段正荣从小受家庭的影响,1968年开始随祖父段自有,爷爷段福能,父亲段治建学习民间器乐及民间舞蹈。12岁左右学会吹、拉、弹、跳,14岁掌握了大三弦、小三弦、三胡、四弦、大、中、小竹笛等民间乐器的演奏。段正荣演奏和表演的阿细各种民间乐器和舞蹈,具有粗犷豪放,含蓄而悠扬,节奏强烈而平稳,诙谐而有趣之特点。2002年5月段正荣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 

    

    

  石忠明,男,彝族阿细人,1957年10月生,弥勒县西一镇滥泥箐村人,15岁开始学艺,至今已全面掌握阿细民间传统舞蹈,他的表演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舞姿洒脱,极具感染力和民族特色。多次参加国家、省、州级文艺活动。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2年5月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昂俊魁,男,彝族阿细人,1957年4月生,弥勒县西三镇蚂蚁哨村委会法依哨村人,擅长民族乐器制作。2002年5月昂俊魁被命名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 

   

 

  普国安,男,1941年6月生,弥勒县巡检司镇高甸村委会下高甸村。 

  1964年拜本村老毕摩李少点为师,学习彝族支阿哲《白马经书》(彝文)共99部经文,同时学习各种民俗祭祀活动,用近10年的时间熟读《白马经书》中的各部经文,掌握了阿哲民间各种民俗祭祀活动的内涵及程序,师傅过世后,于1975年开始独立主持各种民俗活动,在巡检司、五山、西三等地主持了大理的民俗活动,已有30年的主持阅历。 

  2008年4月普国安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赵仙,彝族支阿哲,女,1961年9月生,弥勒县巡检司镇高甸村委会长冲村人。 

  李赵仙从小酷爱阿哲服饰刺绣制作,在读初中时就跟随母亲和姐姐学习花纹剪纸,挑花刺绣,服装裁剪,并把所做的刺绣花纹用于母亲和姐姐为别人做的服饰上,各种服饰,并以精湛的技艺赢得阿哲妇女们的信赖。李赵仙所做的服装以妇女服饰为主,有大上衣、小上衣、中上衣、头饰、围腰等。他所做的服饰为,先用牛皮纸剪出绣花底样,按底样挑好各部位的刺绣品,然后,按尺寸裁剪布料、缝合,之后把所刺绣好的花纹图案搭配在服装的合理部位缝上,再镶上银泡和各种银器装饰品,便成了一件件色彩跳跃,绚丽灿烂,银光闪闪的美术作品。2008年4月,她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石炳林,男,彝族(阿哲支系),生于1952年,弥勒县巡检司镇麦塘村人。 

  石炳林12岁开始学习阿哲人的丧事,婚事仪程主持,学习叫魂、清扫寨子、祭祀以及彝族阿哲人的各种节日庆典、礼仪祭祀活动,在做主持时,熟练阿哲的《白马经书》及各种祭祀仪程。对阿哲人的传统文化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并继承了石家的祖业,23岁就开始做当地的“毕摩”,为当地百姓叫魂、驱鬼,并主持各种礼仪祭祀活动。 

  除此之外,石炳林还收集保存了大量彝文书籍, 很多撰写,探源彝族文化的专家学者都曾走访过他,并向他借阅相关书籍。 

  2008年4月,石炳林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文忠,彝族阿细人,男,1964年8月生,弥勒县西一镇三棵树村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跳月高手,当地人称“跳舞比婆”。 

  杨文忠自幼生活在阿细山寨,受阿细传统文化薰陶,对《阿细跳月》等阿细民间歌舞十分喜爱,兴趣浓厚。12岁时师从本村民间艺人段文彩学习阿细民间器乐、阿细民间舞蹈和阿细民间纸扎技艺,1978年跟随油乍地村民间艺人郭德明学习阿细民间歌舞,1981年加入公社文艺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不断实践,已全面掌握阿细民间歌舞、器乐的基本套路和表演技巧,能够娴熟表演。 

  2010年5月,杨文忠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寇兰英,女,彝族(阿细),1925年6月生,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油乍地村委会油乍地村民小组人。 

  寇兰英全面掌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细先基》的调式、内容,是当地群众公认的“阿细先基”活字典。七十余年来,她的徒弟遍及阿细山寨。主要作品有:阿细先基各种曲调,阿细先基(引子)、(尾声)《造天地、造人》、《世上的几代人》、《男女说合成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分年月、盘庄稼》等曲调。2014年9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虾其仙,女,彝族(阿细),1950年5月生,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树龙村委会养树村民小组人。 

  虾其仙自幼生活在阿细山寨,受传统文化的薰陶,对《阿细先基》十分喜爱,13岁开始跟随母亲张兰英、舅舅张家贵学习《阿细先基》的演唱内容、调式、技巧,全面掌握阿细先基的调式,精通其内涵,能将整部《阿细先基》唱完整,唱全面。阿细先基各种曲调,如阿细先基(引子)、(尾声)《造天地、造人》、《人是怎么生活的》、《分年月、盘庄稼》、《造房、祭神》《在荒地上种庄稼》、《叫魂调》、《祝米客调》等曲调。2014年9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何汝贵,男,彝族(阿细),1940年10月生,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民小组人。 

  何汝贵对阿细传统文化内涵掌握娴熟、全面,是红万村第十二代“毕摩”。会唱“阿细跳月调”、“阿细先基调”,“西山瑶”等曲调;会讲阿细民间故事“祭火的传说”、“兄妹成家(洪水)”、“阿细跳月的来源”、“飞马的故事“(红万阿彩)等民间故事。2014年9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梅志宏,彝族,男,1959年10月生,弥勒县西一镇法依哨村人。 

  梅志宏从小受阿细民间音乐舞蹈和阿细民族文化的熏陶,从10岁开始跟本村曾炳忠老师学跳阿细民间舞蹈和各种民族舞蹈及民间器乐吹、拉、弹奏的技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不断实践,已全面掌握阿细民间歌舞、器乐的基本套路和表演技巧,能够娴熟表演。2014年9月,梅志宏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