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175057-376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0-08-04
- 有效性有效
弥勒市农科局2020年包容普惠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弥勒包容普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引导科技资源向重点产业和“三张牌”集聚,持续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强化“五链统筹”,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提高成果转化能力,以创新发展、绿色科技为重点和支撑,推动弥勒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一、创新政策情况
为做好全市包容普创新推进工作,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弥勒市出台了《弥勒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速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弥勒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等方面明确了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申报、建设、认定和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二、创新工作情况
通过“双创”创新服务平台,引领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一)有效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根据《关于加速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精神,扎实做好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申报、认定和管理工作。2020年组织推荐1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企业申报省级众创空间、2家企业申报省级“星创天地”。目前,有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州级众创空间3个、州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共有孵化场地90074平方米,在孵创业企业121个,孵化创新创业团队104个274人,实现销售收入8288.88万元,带动就业770人。
(二)有效推进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产学研深度合作情况。红河州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依托浙江大学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汇集双方科技创新资源,建立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的集公共平台服务、战略咨询规划、领军人才集聚、新兴企业孵化、高新技术转移、创新人才培养“六位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建成数字化金属彩色印刷研发中心、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健康医疗仪器研发中心。并且依托浙江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2019年8月26日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组织创新团队以年产10万吨钢(铝)板数字化彩印生产线建设项目参加2019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在新材料行业领域中获得企业成长A组三等奖。
数字化金属彩色印刷研发中心,建有一条年产10万吨钢(铝)板数字彩印中试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在研究院中试基地已经建成一条柔性化智能制造示范线,系统集成了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智能分拣、数控加工、视觉检测、机器人装配、RFID识别、AGV搬运、智能仓储、智能输送系统等离散制造关键工艺环节,配置了MES、 ERP 、 WMS、WCS、 工业云平台等核心智能软件。可以实现产品个性化下单与制造、订单跟踪与生产排程、现场数据集中监控与管理分析。
健康医疗仪器研发中心已经完成了脉搏血氧监测仪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初筛仪两项健康监测设备的研发并取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完成了微型动态心电仪、无袖带动态血压计的样机研发,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申请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18年引进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谭建荣院士(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以数字化彩印钢板中试生产线项目为依托开展合作,在弥勒市工业园建设总占地面积约为66亩数字化彩印钢板中试生产基地。2018年向省科技厅申报谭建荣院士工作站,于2018年12月24日省科技厅批准建立谭建荣院士工作站(云科外发〔2018〕4号)。为加强与浙江大学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创新技术平台,2019年8月8日,以谭建荣院士为代表的浙江大学教授傅建中、吕在福等科研团队汇聚弥勒,谭建荣院士专题讲授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专题知识讲座,“谭建荣院士团队红河创新基地”在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标志着谭建荣院士团队正式落户弥勒,浙江大学与红河州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创新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搭建了新的平台,有利于加速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为全州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同时,将为弥勒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产业发展要素配置,促进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上取得新突破,为实现高质量率先开放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引进浙江大学傅建中专家建设柔性化智能制造集成系统,智能制造示范线场地有1000平方米,有集成机器人、机床、流水线、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设备。2018年12月,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认定成立傅建中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三)沪滇科技成果合作成效。云南吉成园林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签订了《萱草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合作协议》、《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合作协议》,依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教授、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国博士共同组建了“吉成观赏园艺与生态技术产业研究院”,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指导下,围绕观赏园艺、生态修复领域、自主萱草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工作。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引进培育100个萱草品种,建立萱草种质资源圃,开展萱草品种杂交选育工作,萱草繁育技术研究、种苗生产及推广应用,建立萱草容器苗生产与露地种苗生产示范基地50亩,繁育萱草100万芽 。双方合作选育的‘红精灵’、‘吉妖娆’、‘粉黛’等10个萱草新品种认定为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获得《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证书》。2019年10月向省科技厅申报张志国专家工作站,于2020年4月27日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2019年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通知(云科发【2020】11号)获得批准认定。2020年6月20日,我国萱草行业首个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张志国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弥勒市举行。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局长刘杰代表科技主管部门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教授、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国博士和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授牌。张志国专家工作站的建立是沪滇科技合作的成果,通过沪滇科技合作平台,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张志国教授及团队相识相知并因萱草结缘,科研成果扎根云南、开花结果。双方将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在品种选育、繁育技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母亲花——萱草这一特色宿根花卉产业的发展。授牌仪式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李法云院长代表学校与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萱草产品深加工技术联合研发协议》,双方将通过萱草产品深加工技术联合研发、萱草产品、文创产品开发等合作项目,延伸萱草产业链,提高萱草产品附加值。
(四)有效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2016年红河州兴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云南万花筒文化艺术创业产业园成功申报了云南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云南万花筒文化艺术创业产业园确定为云南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云南万花筒文化艺术创业产业园隶属红河“东风韵”特色小镇项目,红河“东风韵”小镇艺术原创核心片区,以突出原创艺术文化特色,合理发展原创艺术文化旅游,从艺术前沿、艺术平台、艺术见证出发,力争将其打造成全球文化艺术交流目的地、国家艺术造镇实践示范区、云南建投艺术造镇样板间正在构建中。目前已建成展览馆、“万花筒”艺术馆、游客接待中心等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合作单位引进了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名家,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了农产品交易平台活动、旅游发展推进会,成为宣传弥勒市民族特色文化、创新创业者的窗口和桥梁;与阿里巴巴红河研究院、自在旅居等10余家建立起战略合作,为基地创新创业服务提供优质的外部资源;组织近300名高校学生、艺术家开展各类文化创新创业活动10余场;在“创意红河”2017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荣获“红河州文化产业示范企业”称号;与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合作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联合高校开展教学实训周活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对基地进行国家级“大学创客工厂”授牌;与法国、泰国、韩国等国外高校开展研学活动,为师生搭建文化艺术创新创业平台,扶持、培育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推动文化艺术产业链健康发展。2020年,红河州兴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创建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基本要求,依托于东风韵的艺术产业基础,致力于强化小镇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以搭建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消费、文化演艺、文化会展及交流、产品(服务)交易、艺术人才培训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目标,全力推动东风韵小镇双创园区建设工作。2020年1——6月接待各类游客1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
红河东风韵艺术双创园项目规划用地 308 亩,建设用地 209.91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 57102.58 平方米,规划总投资5.3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双创园未来将形成四个业态:文创集市、艺术家公寓、艺术中心、艺术之家精品酒店。目前,已完成文创集市、艺术中心2个子项目的主体工程建设,计划2020年10月1日实现开街及运营;完成艺术家公寓、艺术家精品酒店等子项目规划设计工作。
1、创集市项目。文创集市占地面积约45亩,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米,计划总投资9750万元。以云南传统民居土掌房为原型,在材料和立面效果上增加艺术性、在地性,打造一个“东风韵”小镇特有的艺术商业空间。文创集市包含双创孵化平台、青年艺术联合办公区、餐饮、娱乐、书店、创意零售等业态,并积极吸引文化、旅游、制作、创意、教育等产业入驻,开启艺术与商业的跨界融合,既满足配套需求,又打造原创艺术IP。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外部装饰专修及景观打造工作。
2、艺术中心项目。艺术中心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用地面积993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955.9万元。以自然界的“石头”为设计灵感,将石头的厚重感与艺术结合。主要包含艺术中心包含剧院、大小艺术展厅和多功能能厅,可进行文艺演出、艺术品展览拍卖、文化艺术交流及新闻发布等。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饰装修及外部景观打造工作。
3、筑巢引凤,提升影响力
举办各类活动,熏染小镇文化艺术氛围。举办了张珂个人画展、云南省第三届留学生文化交流周之红河“东风韵”成果展、“韵起东风 艺艺生辉”暨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入驻签约仪式等20余场文化艺术活动,成功引入于荣光、段正渠、姚钟华等艺术名家名人与文达画廊、和韵文化等知名艺术机构,并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小镇影响力。
4、盘活业态,提升品质
抓好项目收尾及业态盘活工作。按照目标节点要求,扎实推进项目收尾及景观提升,加快推文创集市商户、文化艺术机构的签约入驻。目前,确定意向客户30余家,跟进意向客户20余家,引入漫咖啡、列顿贺等知名企业10余家。
5、加强合作,探索合作模式
积极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寻求文化艺术板块专业合作伙伴,目前已与国家艺术基金会、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省文旅厅、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北京市海淀区文联;摩登天空、艾维集团、新果文化、中俄油画协会、蓝色光标;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泰国、法国、英国、韩国等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政府+机构+院校+艺术家的合作模式初具成效。
6、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完成于荣光工作室、师范大学商学院实训基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弥勒分中心挂牌;二是引进不少于10位艺术家及艺术机构入驻小镇;三是完成东风韵文化艺术产业培育实施方案拟定。
(五)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服务平
台,引领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推动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2020年,根据《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和第二届“创冀云南”红河州选拔赛暨红河州第三届“正青春·创未来”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的通知》要求,到6月10日有弥勒市虹溪镇艳梅药材家庭农场、云南大道云巅商贸有限公司、红河诚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报名参加比赛。2020年7月30日,云南大道云巅商贸有限公司张庆能获得红河州选拔赛暨红河州第三届“创青春”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中创业组第三名。根据《红河州科技局 共青团红河州委关于转发《云南省科技厅 共青团云南省委关于举办2020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的通知》要求,云南高特电商产业有限公司、云南天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大道云巅商贸有限公司报名参加比赛。
(六)有效推进弥勒电子商务创业园发展。弥勒电子商务创业园由云南高特电商产业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是州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和培育优质创业团队,为入孵的企业、创业者等提供孵化场地、办公场所、水、电、通讯、展示、洽谈、会议等公用服务设施,为创业者提供了创客公寓、基础生活配套设施,园区有可自主支配的场地面积87333㎡,孵化聚集区内的1800㎡办公场地,配备统一的公用设施及完备的公共孵化服务功能,是州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设施设备齐全的培训中心、文化展示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目前园区共已入孵企业152家,成功毕业48家企业,在孵企业数达到104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1个、农产品销售体验中心1个,建设淘宝,天猫,拼多多,抖音小店,微信小店,快手等,展示农产品160个。园区建设2500㎡智慧仓库,为入孵企业提供仓储配送、商品管理、分拣打包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新型智慧物流仓储。为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帮助广大青年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弥勒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弥勒市电子商务产业建设,促进青年创业就业。2018年至2020年6月免费组织开展项目路演、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创业培训活动43期,共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通过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活动,提高了青年就业率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创业者创业创新的观念,激发创业梦想,构建创业平台,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2020年1—6月园区整体销售额 1636.57万元。实现了本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产品上行”和方便群众生活的“消费品下行”齐头并进、协调发展。2020年5月推荐高特众创空间申报云南省众创空间认定。为发挥电商服务平台,整合星田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资源,由市工信局牵头,建立电商产业园,占地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中,办公场地2500平方米,仓库6000平方米,针对规模企业,引进6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弥勒淘花源商贸有限公司,胖胖猪商贸有限公司,果娃果业,弥勒千叶有限公司(苗萍),蔡旭峰(弥勒赛峰优有限公司),弥勒市锦程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农产品展示16种。
(七)有效推进阳光众创空间建设发展。阳光众创空间于2016年4月5日成立,由红河阳光果业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从事特色水果及相关行业13年,是绿色食品牌“十大名品”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示范园区企业、省级优质种苗基地,“阳光果园”是“云南名牌”和“红河州知名商标”,具有完善的企业管理运行体系和财务制度。目前,入驻企业或团队36家,毕业5家;开展活动21次1598人次;协助“阿细红合作社”申报新建冷库1000m3,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2户,开设网店8个;引入种植、养殖、园林、餐饮、旅游、销售、广告、农资、农技及省外农产品采购商等企业入孵,建立以水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孵化链;设立实体店和生产基地为的培训和实践基地,提供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实习观摩的平台。阳光众创空间聚集上下游农业企业,将“阳光众创空间“建设成为以特色水果为主体的全产业链创新创业平台;以特色水果为主体、上下游相关环节链接的“三产”融合孵化平台;以“科技决定发展、特色造就价值”为理念,实行农、工、商、研“三位一体”和“品牌+公司+户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合伙人机制,为入孵团队提供切实有效创业引导。“阳光众创空间”设立项目管理部、产业技术部、综合服务部、物业管理部、信息管理部5个职能部门,服务团队现有8人、创业导师15人;“阳光众创空间”提供城区办公场地720㎡、冷库75㎡、实体店1个,5类电商平台8个;庄园2146亩,其中:田间试验地26亩、生产车间2700㎡、冷库1000㎡。阳光众创空间”建立健全了整套规章管理制度和运营管理制度,从而发挥企业品牌、技术、产业等资源优势,为团队提供良好的创业支持和创业指导;空间遵循“科技决定发展、特色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统一管理、模块化运行”,建立“奖优扶弱”的创新机制,促进团队创新发展;符合条件的产品,授权使用“阳光果园”品牌;加强与相关企业、院校衔接,为团队发展创造条件;开展农资、农技、农产品、品牌营销、电商等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团队创业、创新和发展能力;引导团队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增强团队的社会责任感。2020年4月推荐阳光科技孵化器申报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专业技术型)。2020年5月推荐阳光众创空间申报云南省众创空间认定。
(八)红河弥勒阳光星创天地培育建设情况。红河弥勒阳光星创天地建设,依托“桃花谷有机庄园”、依托中国农大、云南农大、云南师大等院校,围绕新品种引进、生态循环、省力种植、绿色植保、产品生产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立以技术创新示范为主体,培养了一批创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常态化创业服务团队和导师队伍,为创业者提供从创业策划、企业建立到成熟运行的全程服务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阳光星创天地”专栏,带动广大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人进行创新创业,形成以高原特色水果产业为主体,集技术研发、种苗繁育、示范推广、产品生产、产品销售、配套物资、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品牌营销、金融咨询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开放式高原特色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的“阳光果园供货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网络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通过一年的培育建设,使高原特色水果及关联企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营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现已入驻团队38个,帮扶复退役军人、大中专毕生创业24人,返乡农民工及农户创业培训160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11户,带动贫困人口就业4800人,年人均增收5320元。星创天地运营良好,成效明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九)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20年2月推荐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伟申报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于7月15日参加省科技厅组织答辩工作。
(十)开展服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认定工作。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为持续推进科技扶贫,实现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任
务目标,省科技厅将开展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认定工作。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服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认定工作的通知》、《红河州科技关于转发《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服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认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2020】—88)要求,按照《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管理办法》(云科规〔2018〕2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推荐市农科局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工作队杨光波(驻西一镇深度贫困村雨龙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杨福刚(驻西二镇额依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申报贫困村省级科技特派员认定工作,2020年7月21日省科技厅认定了2020年第一批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即《云南省科技厅关于认定2020年第一批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的通知》。全市有省级科技特派员57人,并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从2012年至2020年覆盖12个乡镇49个贫困村开展产业发展科技扶贫培训指导工作,助推科技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