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
    000014348/2020-04278
  • 发布机构
    弥勒市工商信局
  • 文号
    弥工商信函〔2020〕9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1
  • 有效性
    有效

弥勒市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对政协弥勒市第二届第五次会议第88号提案的答复

杨林等6位委员:

  你们在政协弥勒市第二届第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夜间经济的建议》的第88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及部署下,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云政办发〔2020〕20号)、《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政办发〔2020〕22号)等文件精神,弥勒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包容多元、彰显特色”的原则,积极探索打造经营业态丰富、消费氛围浓厚、休闲体验良好的夜间经济模式,为全力建设滇中绿色发展强市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再添靓丽风景。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示范街区。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要求,完善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弥勒市结合商业中心区、旅游景区、文体娱乐功能区等实际,科学制定夜间经济消费街区规划,形成以城区主干道髯翁路为主线、商业街区为核心、景区景点为重点的夜间经济规划布局,重点打造甸溪河、金辰时代广场、红河水乡、湖泉生态园、太平湖森林小镇5个片区夜间经济区,着力构建“夜游甸溪河、夜秀锦屏山、夜宿太平湖”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目前,甸溪河、万城纪、湖泉尚景二期、弥勒印象(民主街)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正抓紧规划设计,温泉主题街区、弥勒糖街等景观方案初步完成,甸溪河、金辰时代广场、红河水乡、湖泉生态园等夜间经济区管理日趋规范,全市夜间经济日渐繁荣。

  (二)强化基础配套,营造“暖心”环境。一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批市政道路、雨污管网、公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计划于9月10日前完成人民路、弥勒大道中段、铺田巷西段、环城南路、环城东路5条道路改造工作,于12月31日前完成城北七条道路改造;对公共停车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与商场停车资源进行开发合作,切实保障交通出行和消费停车需求。在新城区开工新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8座、按城市公厕二类标准改建公厕4座,年内可完成建设任务;于8月4日在红河水乡、甸溪河、髯翁路等启动建设17个试点洗手台,着力解决群众、游客现实需求。同时,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为“抓手”,不断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加大城区“脏、乱、差”整治力度,为夜间经济发展打造舒适环境。二是打造特色夜间景观,大力开发夜间旅游项目。完成一城(弥勒城)一河(甸溪河)两湖(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三山(锦屏山、冠顶山、拖白山)三口(弥勒东、弥勒北、弥勒南)四小镇(东风韵、红河水乡、可邑、太平湖)灯光亮化规划设计方案,并逐步进场施工。借助红河水乡水舞秀、建筑照明、多媒体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条件,不断提升夜间消费场所辨识度和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夜间消费氛围。三是转“管理”为服务,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城建综合执法、市场监督、卫健、环保、应急消防等部门职责和力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对夜市街区流动摊贩、商铺卫生、消防安全等提供指导服务,推动全市夜间经济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丰富消费业态,激发城市活力。一是打好夜饮食的“关键牌”。充分发挥弥勒的特色饮食文化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优势,围绕特色小吃、网红小吃、弥勒特产、农特产品及初加工产品等,把食文化做优做强,激发1274户餐饮企业动能,形成夜间经济吸附力。二是打好夜旅游的“活力牌”。依托红河水乡、湖泉生态园、太平湖森林小镇、甸溪河、锦屏山景区,大力打造夜游景观,鼓励运营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塑造浸入式文化体验空间,满足游客多元互动体验,通过不断丰富弥勒各景区夜间经济业态,为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三是打好夜休闲的“主打牌”。激发48户KTV经营户、55户网吧经营户、4户电子游戏(电玩)经营户,6户文艺表演团体经营户、1户演艺场所、33户出版物(图书、音像制品)经营户、3家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场所活力,深入挖掘温泉康养、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潜力,拓展升级温泉产品,集中发展夜间经济服务业,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四是打好夜购物的“经济牌”。依托3个大型卖场、4个农贸市场、5条商业街区、6家大型超市以及8个商业片区(小火车头、湖泉尚景、红河水乡片区、九号路片区、金辰时代片区、喷泉片区、山水人间、艺丰建材市场),逐步构建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消费街区,培育夜市经济新的消费热点。

  (四)纵深推进“一机游”,丰富群众夜文化。一是联合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全市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在各大景区、街区设置“一机游”二维码,扩大“一机游”覆盖面。二是加快“两馆一中心”建设布展,推动智慧图书馆、智慧城市书屋建设,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市民游客夜间文化生活需求,有力推动弥勒市夜间文化发展。

  (五)借助新媒体“东风”,强化推广营销宣传。鼓励示范街区和商家开展线上与线下夜间经济活动,实现餐饮、购物、文旅、休闲等产业交叉融合,拓展服务空间,努力实现“线下能看到,线上能买到”“线上下单,送货到家”的便捷消费体验。加强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运用,引导电商企业开展直播销售,围绕各乡镇特色商品不断扩大直播销售业务。目前,弥勒市“美团”、“饿了么”已逐步将夜间经济消费产品组织上线,可实现“线上下单,送货到家”的便捷消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景区、温泉为特色,打造夏季夜经济发展新亮点。充分利用我市2个4A级、1个3A级景区及温泉资源,通过开展夜市小吃、音乐喷泉、夜泡温泉等活动,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行业发展。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对夜间消费街区进行合理化引导和规划,通过组织美食节、消夏节等适合夏季夜间开展的活动,为居民提供夜间休闲娱乐餐饮场所。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开展阶段性延时营业,推动开展夜间促销、节庆、展示等系列活动,加大夜间打折促销力度。

  (二)以文化、旅游、体育为载体,扩展全市夜经济发展新内涵。立足弥勒历史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国际视野、超前谋划全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弥勒文化旅游特色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和夜间旅游潜能,推动红河水乡、太平湖森林公园加快完善设施功能,并积极开展夜间体验服务项目,设计精品夜游线路,丰富各景区夜间经济业态。注重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突显文化厚重而又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加快“两馆一中心”推进步伐,确保城市展览馆于国庆前完成布展,并对群众和游客开放。支持图书馆等文化旅游服务机构延时开放,鼓励企业开展音乐节、帐篷节等夜间消夏避暑活动。同时,积极培育“网红直播”等新型娱乐消费模式,丰富夜间文化演艺活动品类和场次。

  (三)完善夜间经济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夜间经济政策资金扶持。在交通运输、城市灯光亮化、水电气供给、5G网络项目、污水收集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夜经济”发展。同时整合执法资源,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安全、卫生、质检、消防等方面的监管,营造“夜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停车场、城市公厕、洗手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弥勒市夜间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对大型商场、超市延时营业、影院增设夜场、购置运动设施等相关“夜经济”试点内容给予补贴;对影响力大,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旅游节庆活动、文体演出或赛事活动、地域文创产品或品牌产品展销活动等给予奖补。

  (四)强化夜间经济宣传及经营秩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和平台,广泛开展夜间经济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消费资讯服务。针对夜文化消费特点,创排体现本土特色、富有时代感、大众化的演艺精品,积极培育群众夜间文化消费习惯,营造健康的夜间文化消费氛围。

  以上为我市加快夜间经济的具体做法与措施,感谢你们对我市夜间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弥勒市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2020年10月10日